基督教研究智庫談靈修生活:最高境界是人與人之間深度合一

基督教研究智庫談靈修生活:最高境界是人與人之間深度合一
彭盛有老師指出,靈修不僅個人內在操練,是向世界見證上帝。(圖: KG那光視頻擷圖)
基督教研究智庫頻道「KG那光」播客於12月邀請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專任副教授彭盛有老師,深入探討靈修生活的公共性,不僅揭示靈修的內在層面,還強調其在社會和人際關係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性是靈修重要的面向

彭盛有老師在節目中指出,當我們談到靈修時,許多基督徒首先想到的是讀經、禱告、沉思等屬靈操練。這些活動通常被視為一種遠離外界干擾、與上帝親密交流的方式。然而,彭老師強調,靈修不僅僅是內在的專注和自我靈性的成長,它還有一個重要的面向,即公共性。換句話說,靈修不僅是個人與上帝之間的對話,還涵蓋了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他引用20世紀靈修大師托馬斯·梅頓(Thomas Merton)的觀點,來進一步闡述靈修的公共性。梅頓認為,靈修的核心在於進入內在的寧靜,靈魂沉浸在上帝豐盛的生命中。然而,梅頓也提醒我們,真正的默觀不僅僅是內在的沉靜,更是要將這份愛傳遞給他人。

靈修提醒我們「圍著上帝而活」

彭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默觀是一種理性和靈性生活的最高表現。它讓我們保持清醒、活躍,並真正認識到我們自己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這種體驗讓我們對生命和神聖的存在充滿敬畏和感激,並明白我們的生命來自不可見的、豐盛的、超越的源頭。這樣的靈修生活提醒我們:「我們是向著上帝而活,因著上帝而活,更是圍著上帝而活。」

我們被上帝的愛和話語所包容,這一切都來自於上帝的恩典,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努力。換句話說,默觀帶領我們進入上帝的領域,領受它的奧秘和自由。上帝並不是我們可以單靠理性思考的對象,而是我們要全心追隨敬拜的那位。默觀生活完全依靠上帝的恩典、呼召和力量。

靈修是「自我、上帝、人群之間緊密的連結」

彭老師特別強調靈修生活的公共性,他說:「真正的靈修生活不僅是自己與上帝之間的對話,而是一種自我、上帝、人群之間緊密的連結。」默觀的核心不在於遠離人群,最高境界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一,我們與上帝合一的程度決定了我們與他人合一的深度。

梅頓指出,默觀的靜默是深沉、豐富、無盡的交往,不僅是與上帝的交往,更是與人的交往。這種交往要求我們放下自我,帶著謙遜的心與他人相處,真正去理解和關懷他人。彭盛有老師總結說:「默觀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天堂,而是一片愛的海洋。在這片海洋中,所有被揀選的人和天使、眾聖徒共同融合成為一體,共融是默觀靈修的特性。」

靈修不僅個人內在操練,是向世界見證上帝

最後,彭老師勉勵信徒:「活出一個有意義的生命,向世界見證上帝已在我們身上做出的改變。」他強調,靈修不僅是個人的內在操練,更是要在生活中實踐出來,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關懷,將上帝的愛傳遞出去。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