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香港播道神學院院長楊詠嫦博士在第二天早堂談聖靈。勉勵信徒支取聖靈為「活水」,便能達致三種祝福:心靈滿足、生活有力、事奉有成。
心靈滿足——聖靈填補生命的空虛
聖經以「活水」譬喻「聖靈」。耶穌在住棚節的最後一天,站在眾人當中,公開宣告祂是「活水」的源頭:「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祂能夠滿足人靈魂的渴望,並且賜予永恆的生命。耶穌繼而談到「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雖然當時聖靈尚未降臨,但耶穌承諾賜人的生命之水,暗示著聖靈的恩賜。
在舊約以賽亞書44章耶和華表達以色列是被揀選的身分,縱使遭受強敵攻擊也「不要害怕」,祂還要「將水澆灌口渴的人,將河澆灌乾旱之地」,神應許澆灌活水,使以色列人的生命如溪水旁的樹。楊博士說:「這種愛她比一位父母對孩子的疼愛,對於今天跟隨神的人,同樣得著持續的供應和靈性的滋潤,正如水可以使土地肥沃,滋潤植物,使信徒的生命得以成長茁壯。」
生活有力—聖靈在苦難中的扶持
楊博士提到苦難非因犯罪,而是「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的暫時性(羅馬書8:20-23),而聖靈以「說不出的嘆息」介入,賦予超越環境的平安(腓立比書4:7)。
她用游泳作比喻:「在大海波濤中,愈是掙扎愈是往下沉。在困境中我們改變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放手讓聖靈來改變我們,讓上帝的恩典托起我們,我們就能在信仰的道路上輕鬆前行。」
楊博士分享了一位姊妹的故事,她在成長過程中與母親的關係非常緊張,經常感到不快。儘管她在信仰耶穌後希望能夠原諒母親,並祈禱能將自己的信仰分享給她,但內心仍然存在矛盾的情緒。這位姊妹試圖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控制內心的怒氣和反感,卻始終感到掙扎。
在這個過程中,楊博士鼓勵她:「信仰的呼召是學習愛人如己,這不僅是外在行為的改變,更是內心世界的轉變。要真正實踐原諒,必須依靠聖靈的力量,而非單靠人的意志。」
事奉有成——聖靈賦予事奉能力
信徒在聖父、聖子和聖靈的合一中(約翰福音17:21),就像水桶沉浸於海洋一般,透過聖靈的力量來成就更大的事(約翰福音14:12-20)。初期教會在聖靈降臨後,見證了這些「更大的事」,福音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甚至傳遍地極,對世代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在事奉的過程中,事奉人員有時會感到疲憊。楊博士分享了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的宣教經歷,他在心靈的掙扎中領受了聖靈賦予的事奉能力,最終找到了內心的平安與喜樂。
在三十多歲時,戴德生面臨極大的疲憊和失望,對自己的聖潔感到不滿,這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這樣的困境下,他收到了一位好友麥卡錫的信,這封信深深觸動了他,讓他領悟到「與耶穌合一」的真理。
這一真理使他重新認識了自己與耶穌的關係,明白自己不僅僅是跟隨者,而是耶穌身體的一部分。耶穌就如同土壤、陽光、空氣和雨露,這讓戴德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與力量。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必孤軍奮戰,因為聖靈已在他內心運行,賦予他面對挑戰的能力。
經歷了內心的轉變後,戴德生能夠以平靜的心情面對生命中的重大挑戰,包括失去摯愛的瑪麗亞。儘管面對困難,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信念,繼續在中國進行宣教,最終內地會派出25位教士,在中國18個省份服侍,並建立了超過300個福音站。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過於依賴自己的力量,這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然而,神的同在和活水的恩典隨時都可得,這是免費賜予我們的禮物,就像清泉一樣。」
楊博士提醒會眾:「我們無需依賴自己的努力去達成一切,只需誠實地承認自己的不足,讓基督充滿我們的心靈,這樣我們就能真正體會到祂的恩典與力量。」
她說:「這就是事奉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