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他有两个儿子,都已20出头并热心从事基督教音乐事奉,身为辅导员和教育工作者,在育儿上是否就能更得心应手呢?他又有什么宝贵经验与现代工作繁忙的父亲们分享呢?临近父亲节,让我们听听这位父亲的育儿"告白"。
记者:您认为现代的父亲普遍教养儿女的状况是怎样的?
周:我发现在协会接触的男士多倾向理性,在家庭和育儿中一般担当领导的地位。父亲们都会关顾儿女,但往往流于知识型,采用权威的态度;另一方面埋身的照顾则比较欠缺,与子女的关系容易产生疏离感,两代之间容易发生误解和冲突。性格的冲突也是普遍情况。
记者:你作为亲子心理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在家教养儿子是否驾轻就熟呢?
周:我时常在讲座中对父亲们说:"我是『能医不自医』的!"我可以很客观地为其他父亲分析,出谋献计;但轮到自己,却很容易主观地看待儿子。我是理性型的父亲,我的小儿子也是理性型,大儿子则是感性型。面对两个不同性格的儿 子,从小到大在管教上都感到相当不容易。
记者:在与孩子的关系上,你曾遇到哪些挑战呢?
周:我的工作十分忙碌,也长期兼顾进修。大儿子读初中、正度青春期的时候,我缺乏时间陪他一起走,我总为此感到遗憾。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三代去旅行,太太选择了一条很长、多景点的旅游路线,但我却想趁著旅游期间选择『另一个团』——躲在房间悠闲温习正在进修的课业,大家因而有了争拗。大儿子很生气地冲著我说:"你唔想去就真!"埋怨我没有时间留给家庭,还说:"你对外帮人,对内却忽略自己人!"
这事令我深刻反思自己:我看到自己虽然从事教育,一直去帮助人,但却帮不到自己;及至2015年,我实在没办法支撑这种分裂的状况,这时神介入开了一条路给我。我自小读基督教学校,在教会开办的补习社补习,听过福音只是顽固不信。当时我有其中一位学生受洗,邀请我出席他的洗礼,我欣然接受和出席,并且再次接触福音,可是理性的人不会霎时冲动信主的。过了不久,院校的辅导科教授跟我谈福音,我最终给他启蒙毅然决志;之后开始出席崇拜,一年后受洗,家人分别在往后几年陆续回转归主。我目前正在伯特利神学院修读博士课程,两个儿子则在各自有朋友圈的教会聚会。
记者:信仰拉近了你与儿子的关系?
周:信主之后,我透过灵修体会到,神才是我们最伟大的父亲。我明白到要放下自己,将儿子们交给神;而我只是儿子的同行者。自始我改变了跟他们抽离的相处模式,多了倾谈和聆听,从旁辅导他们。并且学会放手,与他们同行,特别是在他们人生的关键时候。自此我发觉神给我们的更丰富,是人意想不到的。
记得小儿子高小时,哥哥升中,使原本两兄弟结伴的生态改变了。学校顿时变成陌生环境,令他感到孤单不快。我一直为他这状况祈祷,后来我邀请他的朋友一起来补习社,这样我既可以帮他补习、他又可以顺道陪伴我儿子。最后我还邀请这朋友返教会,结果他把母亲也带来参加教会聚会。我发现原来神让我善用导师的身份得人如鱼。
又有一次,小儿子正要进入高中,为著拣科而烦恼,我和他倾谈时,发觉他的梦想不太现实,尝试向他澄清但未果。恰好学校社工是基督徒也和他倾谈人生规划,帮助他不但选对了自己喜欢的科目,后来在大学还选修了跟我一样的心理学,今年他大学毕业了。
大儿子方面,我和他昔日的冲突也需要化解。有一次我们旧事重提,他对我说能体谅到我从前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拉扯,还表示现在自己亦身同感受:既有繁忙的工作,又要陪伴女朋友,两者也有拉扯。
今天,他们两兄弟加入了基督教乐团,透过敬拜事奉神。我现在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搬运乐器,出席他们的演出,给他们打气!
记者:你有什么说话勉励今天的父亲呢?
周:一家人同一屋簷难免有冲突,大家都会有情绪反应,这是自然的。重要的是放下『必胜』的心态和主观的想法,不一定要坚持己见,因为也有可能是对方对呢!
教养儿女不是"掌控"他们,正如我作为老师也不能够完全控制学生。我们要放手,将他们交给上帝。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一起祈祷;当他们遇到挣扎时,细心聆听他们的倾诉,或者鼓励他们与牧者或教会的弟兄姊妹分享。
最重要的是,从小到大引导他们走在神的道路上,正如箴言22章6节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