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焜博士现为香港学园传道会创新及研究部门主管,他毕业于中神,现在学传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香港初显成人(emerging adult)的布道和门徒培育。
介于18至29岁 充满探索、转变与机会的阶段
因为处境不同,此群处于"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的信仰探求和表现,与上一代有著很大的差别。这个年龄的划分是美国社会学家阿奈特(Jeffrey Arnett)所提出。由于社会文化、科技等急剧变化,这年龄群的传统成年指标,例如完成学校、踏入社会、结婚生孩子等,都推迟了5至10年,大多数人30岁后才结婚,使得28、29岁的人并不完全将自己视为"成年人"。
这些主要涵盖18至29岁的人群,处于人生中充满探索、转变与机会的阶段。陈保焜博士描述到,他们专注于自我身份的探索,透过参与多样化的活动和工作,发掘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并思考如何为世界作出贡献。
这一阶段的人生充满不确定性,搬家、换工作、伴侣变动等频繁发生,但也因此拥有最大的自由和选择权。他们渴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意义,并利用这段时间追求个人兴趣、尝试新事物、结识不同的人。成青期的特征是充满变动、不稳定,但也最具可能性,是人生中专注于自我探索的时期。然而,对于上一代来说,他们可能会被认为是"贪玩",对他们自身探索的过程未必理解。
信仰不再是"一次性的决定"需真诚同行
据皮尤研究,香港和台湾初显成人中无宗教的比例分别达74%和41%,大量成人离开了儿时信仰。陈保焜博士认为这跟他们的生活处境与以前的年代大不相同,教会过去服侍青年人的模式已不再有效。这些青年成人其实也会积极探索人生,但单向灌输或传教式分享会令他们反感。他们更期望能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话题作自由的交流和对话,而非直接谈论"信仰"或"灵性"等观念。
他提到香港学园传道会的成功例子。学传曾举办反思人生的营会,让学生透过回顾人生历程和聆听他人经历,反思自身的成长与意义,颇得未信学生的正面回响。陈保焜博士认为,要与成青开启属灵和信仰对话,"人生意义建构"的课题会是合适的切入点。
他又特别提醒,对更多成青而言,信仰不再是"一次性的决定",而是长时间寻求的"过程"。因此,不论用何种方法传福音,都不能像过去那样引导归信,必须要真诚开放、聆听与对话,持续地与他们同行成长,一同探索。
确定宣教呼召需要不同阶段的探索
同样基于他们的特性,青年信徒对宣教的呼召亦需要比以往更长的"探索过程",兴起青年宣教士"不能期望一步登天"。陈保焜指出,青年人需要不同阶段的探索平台,逐步走上宣教路。例如,首先要有教会中的"宣教主日学"、宣教士分享,再而尝试数天的访宣、一至两年的短期宣教体验,最后才能确定宣教呼召。因此,他提出不再以"成熟"或"明确宣教呼召"作为申请短期宣教计划的条件,而是将短期宣教作为帮助成青认识自己、探索人生方向和寻求宣教呼召的过程。
他最后指出:"相信现今成青的『探索』、『转变』和『机会』,不是一个危机,反而是一个推动青年布道和宣教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