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保焜博士現為香港學園傳道會創新及研究部門主管,他畢業於中神,現在學傳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香港初顯成人(emerging adult)的佈道和門徒培育。
介於18至29歲 充滿探索、轉變與機會的階段
因為處境不同,此群處於「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的信仰探求和表現,與上一代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個年齡的劃分是美國社會學家阿奈特(Jeffrey Arnett)所提出。由於社會文化、科技等急劇變化,這年齡群的傳統成年指標,例如完成學校、踏入社會、結婚生孩子等,都推遲了5至10年,大多數人30歲後才結婚,使得28、29歲的人並不完全將自己視為「成年人」。
這些主要涵蓋18至29歲的人群,處於人生中充滿探索、轉變與機會的階段。陳保焜博士描述到,他們專注於自我身份的探索,透過參與多樣化的活動和工作,發掘自己的興趣與能力,並思考如何為世界作出貢獻。
這一階段的人生充滿不確定性,搬家、換工作、伴侶變動等頻繁發生,但也因此擁有最大的自由和選擇權。他們渴望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意義,並利用這段時間追求個人興趣、嘗試新事物、結識不同的人。成青期的特徵是充滿變動、不穩定,但也最具可能性,是人生中專注於自我探索的時期。然而,對於上一代來說,他們可能會被認為是「貪玩」,對他們自身探索的過程未必理解。
信仰不再是「一次性的決定」需真誠同行
據皮尤研究,香港和台灣初顯成人中無宗教的比例分別達74%和41%,大量成人離開了兒時信仰。陳保焜博士認為這跟他們的生活處境與以前的年代大不相同,教會過去服侍青年人的模式已不再有效。這些青年成人其實也會積極探索人生,但單向灌輸或傳教式分享會令他們反感。他們更期望能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話題作自由的交流和對話,而非直接談論「信仰」或「靈性」等觀念。
他提到香港學園傳道會的成功例子。學傳曾舉辦反思人生的營會,讓學生透過回顧人生歷程和聆聽他人經歷,反思自身的成長與意義,頗得未信學生的正面回響。陳保焜博士認為,要與成青開啟屬靈和信仰對話,「人生意義建構」的課題會是合適的切入點。
他又特別提醒,對更多成青而言,信仰不再是「一次性的決定」,而是長時間尋求的「過程」。因此,不論用何種方法傳福音,都不能像過去那樣引導歸信,必須要真誠開放、聆聽與對話,持續地與他們同行成長,一同探索。
確定宣教呼召需要不同階段的探索
同樣基於他們的特性,青年信徒對宣教的呼召亦需要比以往更長的「探索過程」,興起青年宣教士「不能期望一步登天」。陳保焜指出,青年人需要不同階段的探索平台,逐步走上宣教路。例如,首先要有教會中的「宣教主日學」、宣教士分享,再而嘗試數天的訪宣、一至兩年的短期宣教體驗,最後才能確定宣教呼召。因此,他提出不再以「成熟」或「明確宣教呼召」作為申請短期宣教計劃的條件,而是將短期宣教作為幫助成青認識自己、探索人生方向和尋求宣教呼召的過程。
他最後指出:「相信現今成青的『探索』、『轉變』和『機會』,不是一個危機,反而是一個推動青年佈道和宣教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