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牧神学角度探索华人教会处境中的教牧职事"

——祟基"第一届周年牧养研讨会 2007"专题报告

「从教牧神学角度探索华人教会处境中的教牧职事」
谭杨美宝博士、李耀全牧师以及林树荣牧师报告。(图:基督日报/赖颖彤)
"第一届周年牧养研讨会 2007"第五场研讨会于9月20日举行,主题为"从教牧神学角度探索华人教会处境中的教牧职事"。由林树荣牧师、谭杨美宝博士以及李耀全牧师报告。

林荣树牧师:"从牧养神学角度探索华人教会处境中的教牧职事"

林荣树牧师分享表示,教牧职事的核心是不可偏离爱神爱人的大诫命,牧者应多注意会众的属灵情况,常常反问自己爱羊的心是否足够,努力装备信徒,使教会能够成为世界的希望。

他并表示过去华人教会,在牧养事奉的传统精神多为刻苦、自洁、自约及舍己,但现在华人教会却是后现代风尚及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表现在权柄与民主上,"信徒皆祭司"、"全职事奉的蒙召",以及"各牧职角色"之间三方面构成张力。

谭杨美宝博士:"叙事与仪节—重寻教牧职事的神髓"

谭杨美宝博士表示,教牧职事若不能与耶和华的创造和救赎有联系,或真实地应用在每一个时期人类的需要,这样信仰带给人的,只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驱壳, 教牧职事的神髓也便会消失。

她介绍,近代牧养神学的主题为四个:(一)从叙事中反省及重建现实。透过重新解释故事的意义,能帮助当事人从新观点去看事物,在个人及群体中增加深度和阔度, 并且协助当事人看到自己的问题只是整个人生故事的一部份。

(二)转化生命的牧关交谈及仪节。传道人透过关顾的连续面上,可以由崇拜中接触很多人至崇拜中只接触数人,从交谈中可发展人类关系并且一些冲突可以得到降决。尤其在经历生命重要事情和危机时,这些关心更有助益。

(三)"人类活生生文献"的诠释及回应。运用生命线绘制人类的人生周期,人类的历史过程及神由创造至再临的生命线。

(四)对人生周期的牧养及仪节的应用,提倡牧者应该是信徒宗教及生活仪节的联络人,然而仪节的本质,是生命礼仪是一个过渡的过程,仪节是群体性的及仪节拥有多元化的沟通本质。

李耀全牧师/博士:"信仰徒牧养初探—心灵辅导与关怀"

李耀全牧师为教牧关怀重新定义为,是由教牧同工和信徒,按圣经的真理和心理学的帮助,向个人、家庭及社会网络所提供的心灵关顾,包括心灵医治、灵命支援、属灵导引及关系复和,让人在他自己心灵和他在社会整体公众建制与文化的生态中,得著心灵牧养,除去或减少人的罪与痛苦,并将众人在基督耶稣里完完全全引到上帝的面前。

他讲述,灵修神学的要素是,从人的灵对圣灵之回应开始,在主耶稣基督的委身上植根, 从神的恩典得滋润,对神有深入的认识,对自己有深入的了解。灵修神学应应用在发挥每人在基督里的特性,将神的爱之荣美与别人分享,爱护神的创造及在基督群体中之生活庆祝神的荣美。"心灵辅导与关怀"的四大方向包括"医治",克服过去的伤害,使当事人迈向整全;"支援",在逆境里面给予支持予受损害的人,"复和",重修破坏了关系,以及"导引",帮助人作出明智的抉择。

第一届周年牧养研讨会探讨"教牧职事"相关新闻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