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雜誌》最初旨在提供大專基督徒一個作見證的園地,同時也藉著文字給學生一些真理和服事上的教導。 近十餘年著重思想反省、觀念辨明,培育華文文字專才。 雜誌的創辦本著三個初衷:第一個是「對話」,第二個是「開明」,第三個是「連結國際與東亞的視野」。
對話、開明、連結國際與東亞的視野
嚴建基傳道認為第一點的「對話」非常重要。這不是指單向式資訊傳遞,而是希望促成信仰與社會、文化、哲學之間的雙向交流。
其次,《校園雜誌》建基於福音派的信仰上,嚴傳道表示,《校園》視福音派為一個「活的傳統」,而非死板、僵化的教條,是在傳統基礎上持續更新變化。
因此可說《校園雜誌》是一份「開明的福音派刊物」。他進一步解釋,所說的「開明」代表的是對上帝、對世界、對他者的敞開態度。「我們不否認傳統的重要性,但我們也承認,任何傳統都是人在某個歷史階段的有限理解。只要我們還活著,就不可能完全跳脫這種有限性。因此,我們必須保持開放,持續學習與調整。」 至於第三點「連結國際與東亞的視野」,《校園雜誌》從早期引介西方神學,到現在整合東亞的信仰經驗,希望讀者能看見更廣闊的教會圖景,而不只是局限於某個地區或某種思維。 「奶茶混合咖啡」兼容並蓄的辦刊理念
談及個人辦刊理念,來自香港的嚴建基以香港特色飲品「鴛鴦」(奶茶與咖啡混合的港式飲料)作比喻:「就像奶茶混合咖啡兩種極端的東西可以共存。我們雜誌也希望能兼容並蓄,特別在性別角色、LGBTQ等議題上,雖然同工們觀點各異,但我們努力創造安全空間讓不同聲音對話。」 嚴傳道坦言「真正的對話很不容易」:「當議題觸及個人關懷時更難。我們盡力邀請願意具名的作者,讓意見不同者能在同一平台交流。」他認為需要三個關鍵要素才能達至這目標:個人友誼建立的信任感、作者公開表達的勇氣,以及「我們同屬一位上帝」的信仰基礎。
反映主流教會的思想演進
嚴傳道認為《校園》的議題反映出教會主流群體的思想演進。他回顧十多年前一期引發熱議的專題。該專題討論基督徒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邀請各方代表的牧者和神學老師在雜誌上交鋒,掀起一陣風潮。
時過境遷,嚴傳道觀察到:「如今若再談這個基礎問題,對年輕讀者而言可能已不是『有或沒有』的選擇題,而是『程度與領域』的思考題——我們該運用多少社會資源來實踐。」
轉型為季刊 堅持活傳統的宗旨
展望2025年,《校園雜誌》從雙月刊改為季刊。1-3月號首季主題鎖定「男女間有純友誼嗎?教會中的友誼與親密關係」,嚴傳道在編者案頭文章「別帶戀愛腦談「男女純友誼」了」提出:「除了回應學生群體需求,也盼望補足教會牧養中較少討論的面向——例如獨身者的處境,或年輕人在戀愛結婚空窗期的人際關係。在最新一期5-6月號的規劃中,主題是〈屬靈勒索——教會中的權柄陷阱〉再思教會內的權力關係,並探討基督徒群體的身份認同。
縱使形式轉變,辦刊理念不變。嚴傳道期盼《校園雜誌》繼續成為「鴛鴦奶茶式的雜誌」,讓福音派成為一個「活的傳統」——既能自我省察,也能回應當代挑戰,讓信仰在變動中保持真實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