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面對生命晚期的挑戰時,靈性照顧不只是抽象的信仰對話,而是透過身體、感官與關係實踐的深層關懷。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和和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 那打素全人健康持續進修學院主辦的「生命的觸動:華人文化的靈安護理研習坊」,吸引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專職及管理職系同工參與。研習坊透過跨文化與跨專業的交流,探索靈性照顧在華人文化脈絡中的實踐可能,為晚期照顧注入溫柔而深遠的靈性觸動。
在研習坊一開首,播放紀錄片《最後的絮語》,影片中長輩和女兒面對死亡的心路歷程,令人動容,亦有參加者表示更清晰看到華人長輩晚期最珍視的人與物。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關瑞文教授表示︰「無論記憶處於什麼階段,人也有自我的存在感,而人生去到後期,更會感受到身體就是靈性核心展現的場所。」關教授亦強調「天人物我」身體化的靈性整合觀,當中有自己的連結、社群的連結和神聖的連結,照顧者能夠關懷長者各方面的連結,就能實現「自在而在」的存在狀態。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 何婉慧院長則分享了「靈安護理」(Namaste Care)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在14個國家地區推行,接近60篇出版文獻證實其在不同對象的有效性及具經濟成本效益,同時亦指出靈安晚期照顧方面的重要性。此外,亦將關教授強調「天人物我」身體化的靈性整合觀融入本地「靈安護理」:「我們將靈性放在晚期照護服務的首要位置,是基於對人性整體需求的尊重與理解,旨在提供更全面、更有同理心的晚期照護,幫助患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獲得內心的平安與完整的照顧。」
今次還有台灣團隊親身來到香港分享在當地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的靈安護理實踐經驗。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王英偉教授指出︰「很多時照顧者與長者未能「腦對腦、心對心(brain to brain, heart to heart),結果未能了解對方的需要。」反而,全神灌注的「陪」與「聽」,但不一定提供任何答案,即是「同在 being」比「做什麼 doing」重要。
不少參加者亦從Namaste Care International台灣區靈安護理倡導者江青純護理長與病人的故事所感動,她和團隊經常了解病人的需要,親身為他們打造喜歡的服務或圓滿心願。有病人吞嚥困難,她就發明「魔法泡泡」,讓病人嚐到喜歡的湯或飲品。「我相信不需額外的大量資源,只要放慢腳步,進入另一種節奏,將靈安護理融入現有的照顧流程,就可以與病人在沉默之中創造連結,在日常之中實踐尊重。」
研習坊尾聲,由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專業發展及牧關教育督導盧惠銓牧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陳裕麗教授及王英偉教授來一場關於慈悲、溫柔與同行的對話。盧惠銓牧師從自己與爸爸的經歷,體現照顧是給彼此的一份禮物,但同時提醒華人參加者不要被 「儒」(愚) 孝所束縛。陳裕麗教授則期望護理界的學生能更深切了解和實踐「關懷(Caring)」,使病人在生死之間得到護航,而王教授再次提醒每個人都可以做「靈安護理」,而參加者聽完後得到感動,化成衝動,然後換作行動,將行動變成運動。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
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一站式「關愛‧靈養」的照顧服務,包括二十四小時護理照顧、復康服務、心理輔導、社交及靈性支援服務並專為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而制定的照顧服務、及設立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為體弱長者而設的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以及短期及長期住宿服務,務求為長者提供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方面的合適關顧,活出信望愛,被尊重、獨立自主及豐盛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