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旅行」還是「旅行宣教」? 牧者評短宣概念宜認清

短宣對港台的弟兄姊妹來說一定不會陌生,近幾年北美教會亦興起一股短宣熱,有信徒一家大小趁著假期到宣教工場探訪、也有人參與教會的跨文化宣教,有的人就在回國探親時順道參與短宣隊,甚至有信徒一邊旅行一邊短宣。那牧者又如何看待這些不同性質的短宣?當他們要求牧師為他們差遣祝福時,牧者該如何應對? 本報邀請了列治文城北宣道會主任牧師余丹白為大家分析幾種常見的短宣現象,余牧師把它分為三個類別: 一. 教會短宣隊為回應工場的需要而呼召信徒參加,如到工場佈道或演出等。這種短宣多由教會經費支持進行,教會牧者通常在短宣隊出發前為他們差遣祝福。 二. 信徒自己有感動要去,通常利用自己的專業或專長去尋找合適的工場,服侍有需要的群體。也有的是一半自己願意去,一半由教會鼓勵去。近來比較多信徒到巴拿馬、東南亞、中東或中國等地短宣,如幫助偏遠山區或老人作牙齒保健,幫他們補牙洗牙等,這類短宣一般由信徒自費,也有信徒向教會申請資助。 三. 信徒按自己喜好自費宣教旅行,即去旅行的同時也順道短宣。這一類是信徒根據自己的需要,在旅行中揉合短宣的味道,如去中國行程中,安排到上海、杭州、北京等地遊覽,再在中途加入探訪短宣工場。 余丹白牧師認為,以上幾種不同的短宣形式沒有對與錯或好與壞之分,最重要的是信徒擁有正確的短宣概念與心態。如果短宣概念模糊,則容易造成短宣泡沫,即人去我又去的心態。 他說,教會牧者當然鼓勵信徒短宣,會眾參與不單有助個人靈命成長,也有助教會復興。然而,牧者必須教導信徒正確的事奉心態,在他看來,以上三種短宣模式皆可實行,但要分清楚界線,不要胡亂高舉教會之名大肆宣傳,這才是教會的福氣。如果短宣概念模糊或混亂,不懂分清類別,長遠來說會削弱教會的宣教意識。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