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精神科醫生廖廣申:教牧壓力高危要正視

大眾高期待 教牧焦慮、壓力比其它助人行業更高

【專訪】精神科醫生廖廣申:教牧壓力高危要正視
精神科專科醫生廖廣申醫生表示,每個人都有軟弱或狀態退步的時候,呼籲信徒體諒牧者,給予關懷。(圖:廖醫生提供)
近年來牧職人士已被視為精神壓力的「高危行業」。研究顯示近4成教牧感沮喪和枯竭,7成半面臨著極大壓力。美國大型調查顯示,23%的教牧表示感到抑鬱,13%感到心理枯竭(burnout)。 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廖廣申醫生認為在香港,教牧心理枯竭的實際數字可能更高。許多教會牧師、執事、宣教士面對著工作壓力:長工時、工作複雜多元化,亦承受他人更高的期望,生活不平衡下容易疲憊和枯竭,出現失眠、焦慮、抑鬱、情緒病等,壓力比其它助人行業諸如社工、護士、醫生、老師等更高。 大環境變化 人手不足增教牧壓力 2024年教會普查顯示,隨著近年教牧和領袖移民海外,教會牧養人手大量流失,甚至不少退休教牧人員不得不「重返江湖」,這些是否也在診症室裡更常聽到的故事呢? 廖醫生表示人手不足、工作量增加和支援不足肯定會增加工作壓力:「有很多相熟的朋友弟兄姊妹離開,或者是分散各地,大家的朋友圈子或者是支援網路會薄弱了。很多人可能工場轉換了或者是調職之後都要重新適應,更感不容易。」 他又提到近年由於經濟環境轉差,信徒奉獻和教會資源減少,人手不足,教牧要兼顧財政壓力,壓力確實是更大。 不願尋求幫助 精神健康有機會惡化 前來求助的教牧中,常見症狀包括嚴重失眠、沒有精神、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脾氣變差、情緒低落,日積月累下身體狀況亦變差;此外還可能引發家庭、婚姻和親子問題等。精神狀態肯定會影響到日常的侍奉:「有些教牧會出現工作態度改變,對事奉開始厭倦,甚至萌生離職、退休等負面消極心態。部分教牧領袖和一般抑鬱的病人一樣,會心灰意冷和絕望,覺得生活沒意思。少部份甚至有想放棄生命的消極念頭。」 然而廖醫生透露,教牧比一般信徒更難以尋求幫助,「一般專業人士地位崇高,習慣去領導和幫助他人的人,往往也會有病或受傷。我們稱這些人為『受傷的治療者』(wounded healer)。他們比一般人更難面對自己的困境,也更不願意尋求幫助。」平時習慣了幫助別人,遇事時卻可能會不習慣被幫助。 別以為壓力和情緒都會隨時間而改善,原來如果不妥善處理,精神健康有機會一路惡化。廖醫生特別指出,很多教牧同工都忽略了足夠運動和睡眠的重要性,卻用一些不健康的方法去減壓,比如不健康飲食、沉迷網絡,甚至是想借酒精減壓或幫助睡眠,結果反而產生過度的焦慮和憂慮,慢慢形成焦慮症,「這些都不是值得鼓勵的方式。」 情感支援不足容易陷入更大的危機 外國著名超大型教會牧師爆出婚外情、性沉溺或其他醜聞的事件時有聽聞,會否與過度精神壓力有關呢? 廖醫生指出,如遇著婚姻不理想、家庭關係缺乏溫暖,在情感支援不足下,教牧的確有可能陷入更大的危機。 他不諱言,在多年行醫生涯中亦遇見過牧者及教會領袖發生婚外情,或沉溺賭博、色情、酒精等,甚至演成同性戀、孌童癖、性侵或其他犯罪行為。雖然為數不多,但每一個案都令人痛心。 他說:「魔鬼喜歡攻擊領袖和屬靈的人。因此絕不要自滿或驕傲,認為自己相信主或者是信仰力量有多足夠。」連耶穌亦曾被魔鬼試探,基督徒更要時刻防備魔鬼的圈套:「當鬆懈、不警醒,或離開上帝半步,魔鬼都有機會試探你。」 基督徒信仰質素與自制和調整情緒的能力息息相關,廖醫生斷言:「信仰質素、對聖經認知和認真投入度高的人無論在壓力管理、情緒管理、正向心理,以及意志力、抗壓和抗逆能力,必定是比信仰低潮、靈命低潮或者信心不足的信徒和非基督徒更優勝。」因此他認為基督徒一定要時刻和神保持密切關係,他勸勉:「一定要勤讀聖經,謹守真理教導。」 他更提醒信徒多關心和體諒牧者:「很多人覺得牧者都很堅強,但其實牧者亦是一個常人,一樣會工作有壓力。即使是強壯的運動員都會病倒,受過嚴格訓練、經驗豐富的醫生都會有病,牧師亦不會例外。」 他又說:「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軟弱或狀態退步的時候,甚至可能已經衍生出臨床精神或情緒上的問題。」又勸勉教牧同工若有需要應該及早求醫:「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這才是負責任的態度。」 教會人際關係、過多事奉亦可以壓垮信徒 除了牧者,基督徒亦會面對信仰而來的精神壓力。原來有時教會生活亦可以是壓力來源,特別是人際關係。廖廣申醫生亦見過有執事和信徒「爆煲」:「如分黨分派、性格不合等都會造成壓力,很多人因教會一些人的說話、意見、批評而出現壓力和情緒問題。」 他提到曾有一位執事因為其他人不認同和批評,精神崩潰下跑上教會的天台上要跳樓,後來被送到精神病院。亦有信徒因為教會組長對預備小組研經教材的要求過高,承受沉重壓力,最後離開教會。 俗語說「最後一根稻草壓死一隻牛」,事奉過多亦會將最熱心的信徒壓垮。廖醫生說:「教會有個不大好的文化,很多時候『拍膊頭』(請求別人捱義氣幫忙),叫人行多步做多步,但忽略了人需要休息,承受壓力有限度。」他又說,越熱心的弟兄姊妹越容易逆來順受,忽略平衡生活,更容易出現問題。 他亦提及一些較罕見情況,邪教異端、極端領袖、離開聖經真理的偏差的教導等亦會令信徒感到迷失、困惑。 令人鼓舞的是,廖醫生總結多年經驗後確定一點:比起其他宗教信徒,對信仰認真的基督徒康復得更快,也更為徹底。他歸因於聖經教導和上帝保守,即使曾患病亦可以成為better self:「一些人甚至能夠比未患病前更認識自己、更成熟、更有信心。」 30年醫者生涯 效法基督愛人如己 30多年來接觸無數教牧領袖真實的負面,成為大壓力牧者最後的一道防線,作為基督徒精神科醫生壓力是否會更大呢? 廖醫生爽快回答:「對一個信仰扎實和經驗豐富的基督徒醫生是輕省的。無論在面前是多麼偉大、多麼著名、多麼出色的人,我都有經驗和能力去幫他治療——包括教會領袖各種各種類的問題。」 他比喻自己為聖經中的「好撒馬利亞人」,透過工作實踐耶穌「愛人如己」。他引喜歡的一節經文「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來定位自己的工作﹕「耶穌也醫治很多患病、軟弱、犯罪或被鬼附的人。作為醫者,我願意跟隨耶穌,放下自己去愛他人。」 他最後勸勉弟兄姐妹要信心堅定:「不要因為有困難和逆境而懷疑上帝的能力。」信仰的道路上,即使面對挑戰,依然要相信祝福和恩典在背後:「當我們經歷一切,跟隨神走過,我們會更加成熟,如經上所寫:『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