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英國的衛斯理約翰

改變英國的衛斯理約翰
衛斯理約翰是十八世紀英國的大奮興家。他畢業於牛津大學後即任母校希臘文講師。同時,他也是一位飽學之士,二十三歲即被選為牛津林肯學院的院士。今日教會中好些美妙的詩歌,也是出於他的生花妙筆。

在英國北部林肯郡的厄普司鎮,父親撒母耳為當地教會的牧師,母親蘇薩娜出身名門,是歷史上著名的慈母之一。在他十九位兄弟姊妹中間,他排行第六。在他童年的時期,備嘗窮苦生活的滋味。六歲的那一年,有一天晚上,他的家裡失火,他的父母搶救全家大小,卻把他忘記了。他從睡夢中驚醒,奔向窗口,當時火勢即將吞盡屋簷,他父親便召集家人,跪地禱告,把他交託給神。想不到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有人把他從窗口救了出來。他的母親深為感動,意識到是神保留了他的生命,將來神必會重用他。這件事在衛斯理約翰心裡也留下了極深刻的印像,在他一七五○年二月九日的日記上曾記著: 「十一點左右,我忽然記起四十年前今天的這個時辰,我從火焰中給搶救出來。」他把自己當作如舊約先知所說的「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他曾把神這奇妙的眷佑向會眾作見證。

童年的時候,他就養成定時讀經,禱告,參加主日崇拜的習慣。在這一段時期,據他自己的回憶,每天除了吃少量麵包之外,很少吃其他的食物。但他在學問上進步很快,因為他從小就「談吐儒雅風趣,頗能引人入勝」。所以在同學中間,大家都把他看作領袖。

衛斯理約翰過了十七歲的生日,他就入牛津大學聖教學院,當時,他最感興趣的是:邏輯學,古典文學,詩歌和外國語文等。他開始常感到內心空虛莫名,沒有喜樂。一七二七年二月他得到碩士學位,回到他父親的教會服務。兩年後,牛津林肯學院院長摩利博士,請他回院擔任教務。他結束兩年傳道生活充任十一個學生的導師。他與弟弟查理經常邀約兩三位同學在小屋裡聚會禱告,討論經題。一七三五年十月,美洲佐治亞殖民地總監,邀請他同去從事傳佈福音的工作。十月十一日,他與弟弟查理一同離開英國,第二年二月五日抵達美洲後。他在佐治亞一年多的傳道生活中,雖然他學問淵博,但靈性沒有良好根基,眞是一敗塗地,加上戀愛失敗,精神上受了極大的打擊。於一七三七年十二月登船離美。他在日記上承認自己有驕傲之心。同時,他感嘆說:「我想感化印第安人,但誰來感化我呢?」他回到倫敦心灰意冷,無勇氣再傳道。此時,正好有一位德國曼仁那大學的畢業生伯勒爾,派往美洲去傳道,道經倫敦與他一見如故勸告他說:「傳因信稱義的道直到你得到了;然後,你將因為有了信心,必然得勝。」他虛心接受了他的勸告。後來,他在一七三八年五月十九日的日記裡記載:

「可是,我聽見一個聲音(這豈不是神的聲音嗎)說,信祂就必得救,凡信祂的就是出死入生。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衪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晚上我很勉強地參加了一個在亞得門街的聚會,會中有人宣讀路德為羅馬人書所寫的序文。八點四十五分左右,當他講論到藉著基督的信,神在人心裡所施行的那種改變,我覺得心裡異樣溫暖,覺得自己確已信靠基督,惟靠基督得救,並且得到一個保證,祂已經洗清我一切的罪,且已拯救我脫離了罪與死之律。」

他雖然生長在牧師的家庭中,從小就養成嚴格的宗教生活。他也熱心傳道。但眞正信主得救,卻是在三十五歲那一年。他好像是一塊金子,在這以前一直受著烈火的熬煉。如果換一個人,我想早就忍受不住了。

衛斯理約翰自從有那次得救的經驗以後,他的生命有了奇妙的改變,他熱愛著人的靈魂,忠心的到處傳揚主的福音。他所領導的傳道運動,不但使沉睡的英國教會醒覺過來,據有的史學家說,同時也使當時動亂、黑暗、腐敗的英國,免去了一次流血的革命。他所領導的這一運動,很顯著的有下列幾個特徵。

(一)露天佈道——那時安立甘教會為英國國教。貴族及社會上層階級,自然都去那裡作禮拜。據歷史記載,當時貴族上教堂,往往有三個僕人隨行。一個僕人拿著墊子,一個提酒壺,一個捧著一本聖經。衛斯理約翰則以最窮苦的下層階級為主要的對像,向人傳福音。一七三九年四月二日,他在大街上作第一次露天佈道的時候,他宣讀以賽亞書第六十一章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他這種佈道,不拘時間,地點,如主耶穌所說「隨走隨傳」的方式,根據他的日記,有時早上五時就講道,有時在下午四時,或在城市,或在鄉村,人數少則十幾人,多則一、二萬人。他騎著他的馬,足跡踏遍英倫三島,四十多年當中,他所走的路程,據人估計約有二十五萬英裡,曾經講道約有四萬次。有好些人受他的感召,起來響應,甘願作義工去傳道參加他的佈道運動;但也有人起來反對,破壞。在這期間,他也受了很多逼迫。一七四五年七月四日他日記中記載:

「可是在窩爾索我被打了幾拳,撕去了一塊衣角,給泥土蓋住。此時此地,雖然有幾百隻手舉起要推我打我,但都半途止住,連一隻手指頭都沒摸著我;從頭到尾也沒有人摔擲東西;所以我身上連一點污泥也沒有沾上。誰能否認神是聽禱告的神,是掌管天上地下全能的神呢?」

有一次,他出去佈道,「經過市區的時候,馬的四腳離地,飛躍起來,翻倒了,剛好倒在我的腿上。……膝蓋、腿、腳踝都受傷發腫。」

一年四季,他向礦工、貧民、囚犯,不斷的傳道。在身體方面受了許多痛苦,在精神方面,他也常遭受到正統教牧人士的藐視。可是,他仍然不灰心!

(二)救濟工作——十八世紀的英國,在貴族的統治下,一般人們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一切政權都操在貴族之手,法律不過是用來維護貴族利益的工具,毫無平等可言。刑法之嚴酷,更是駭人聽聞。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因偷竊人三個先令,竟被處死。

據歷史記載,當時倫敦城裡,每六家屋子即有一個酒肆。教會逐漸成了政府利用的一個機構。衛斯理約翰挺身而起。「救人靈魂是你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他常以此話勉勵傳道人。他眼見平民生活的困苦,許多人的子弟也無接受教育的機會。教會有些人士一味諂媚貴族階級,求權求利。他的義心就發動了。聖經教訓神愛世人,不是光在言語和舌頭上。衛斯理約翰一面傳道,一面發起救濟工作,一七四四年三月廿二日他日記中記著:

「我向團體提出關於救濟貧民工作的報告。我所收到的三百七十金鎊的捐款,曾用在分贈衣服給三百三十個窮人。尚有三、四十個窮人仍甚需要救濟。」

一七八三年九月廿六日日記記載:「我和幾位境況較好的弟兄個別商談,一共籌得四十鎊左右。然後我調查誰是最急需的,親自到了他們的家中訪問。令人希奇的是他們沒有一點怨言,大多在神裡面得到了眞正的喜樂。對於他們所接受的這一點點救濟,都表示極大的感激。」

從一七四四年到一七八三年的三十九年中,他無時不注意救濟工作。雖然遭人反對,他仍是擇善固執,與當時那些以宗教為點綴的會友,豈不有天壤之別。因著他所傳的福音與救濟工作,使動搖的英國社會,逐漸的趨向安寧。這福音的「發酵作用」,不但使貧民得到恩惠,貴族們也漸漸醒覺過來。他在日記裡說:「我應一位和善婦人的請求,我做了她遺囑的證人,在遺囑上她把部份產業獻給慈善事業。」

衛氏這種「佈道」和「救濟」,雙管齊下的運動,成了後來衛理宗一個良好的傳統。今日的人還傳誦他的一句名言:

「盡量地節省,盡量地捐助。」

(三)禁食禱告——何如人要問衛氏所領導的傳道運動還有什麼特色。我想禁食禱告也是值得在這裡一提的。耶穌在向世人傳道以前,祂曾退到曠野禁食四十晝夜。

衛氏在人的眼中雖是一個屬靈的強人,但他深知離了神,好像枝子脫離了葡萄樹,自己不能作什麼。也深知擺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件容易作成的事,所以他常領導人舉行守夜崇拜,根據他的日記,第一次是在倫敦舉行,在一七四二年四月九日,這種崇拜會,由晚上八時半開始,一直繼續到午夜以後雲雲。他在一七八八年八月六日的日記中記著:

「我們以這一天作為禁食的日子,於五時、九時、及一時聚集禱告。」

他長期的禁食禱告,為教會、為國家、為國外佈道工作,聯絡許多人在主裡禁食禱告……常常有神蹟出現。在他傳道的生活中,有許多動人的見證。

有時他所主持的聚會,會衆痛哭流涕,一直延長下去,有時延長到翌晨四時才能散會。這是教會歷史上很少見的現像。

他不但常探訪那些有病痛的人,就是監獄中的囚犯,他也與他們去個別談道。在後世的人雖然尊敬他、歌頌他,然而在當時英國不景氣的社會中,他常遭人的逼迫,有時暴徒如獅子一般撲向他。若是一個靈性軟弱的人,早就灰心喪膽了。他能步步得勝,在佈道方面有豐碩的收穫,這原動力無非是由禱告中得來的。絕對不可能是他個人的才智與毅力所能成功的。

衛斯理約翰的生平,有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們效法的。今略舉數點如下:

(一)有恆的操守——尋常一個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虎頭蛇尾,尤其到一個人事業成功,聲譽卓著的時候,很容易懈怠下來的;然而他卻持之以恆。以學問來說,衛氏在二十三歲的時候就被選為牛津林肯學院院士,這是不容易得到的榮譽。他的父親得知這消息,給他寫的賀函中,稱呼他謂:「親愛的院士先生……不管我前途有多少困難,我有一個院士兒子了。」衛氏在學問上的成功,有恆是其中一項重要因素。據說他的家庭背景和他在牛津所受的教育,養成他墨守成規的習慣。他幾乎不間斷的寫日記。在他八十五歲的生日時,他在日記中寫道:

「每天早晨四時起床,六十年來持守不輟。」 「五十年來經常不斷地在清晨五時講道。」

我想僅是上面這兩點,就可看出他的偉大。一個人若是早晨六點鐘起床也不算晚。然而衛氏他八十八歲才離開世界,那末他比每天六時才起床的人多出七年多的光陰。當一個人疲乏的時候,寒冷的時候,誰不貪戀床榻,而他持之有恆,實在可敬可佩。

(二)勤奮讀書——衛斯理約翰眞正是一個手不釋卷的人,他常一面騎馬一面讀書,他平時愛惜光陰,不隨便浪費一分鐘。他讀書的範圍很廣,歷史、醫藥、宗教、倫理學……可說無所不包。讀了五六百部書,但他講道始終一貫,並不因智慧影響他純正的信仰。他不但讀,而且也寫,共有二百三十餘冊之多。曾編訂希伯來文,希臘文及德、法等文的字典。他編的一部「醫藥手冊」介紹七百二十五種藥方,可治二百四十三種疾病,銷行最廣。他也常為兒童編日課。他所寫的宗教方面的書,對教會有極深遠的影響。一直到今日,讀他的作品,冷淡的心從新又會火熱起來。

(三)生活節儉——衛氏對金錢的態度,對自己是盡量的節省,對貧苦的人他是盡量的捐助。據統計衛氏生平從著作所收入的稿費與版稅在三萬鎊以上,他初在林肯學院任職的那一年,他的收入是三十鎊,他抽出兩鎊幫助別人。第二年他的收入是六十鎊,他自己仍舊只用二十八鎊,其餘都用來救濟貧民。第三年他的收入是九十鎊,第四年增加到一百二十鎊。他不因著自己的身份提高而隨之提高自己的生活費用,仍然只留二十八鎊為自己,其餘都救濟窮人。他這一種美德,多麼令人敬仰!這一種感召的能力,在傳道者心裡所產生的力量,顯然是有意料不到的作用的。

有人說,基督教是一個歌唱的宗教。世人心裡有喜樂或悲哀的事,用詩歌表達出來,這是文學的起源。在舊約中摩西,大衛作了許多詩歌,或頌贊神的慈愛,或感謝神的拯救。基督教聖詩據牛津大學出版的聖歌集序文中雲,在十九世紀末葉,通用的聖歌曾有四十萬首之多。衛斯理約翰所寫的詩歌,不但在英國流行,就是世界各地的教會,也廣被採用,每到耶誕節,教會中的男女老少唱到他所作的「聽啊,天使唱高聲」,也覺得百唱不膩。一七四○年,衛氏與他弟弟到愛爾蘭去佈道,他這種作為是嚴重的違反當時教會的傳統,所以就遭遇到逼迫。有人要把他們置於死地。他們手無寸鐵,迅速逃避,起初躲在一個人家裡,那家主婦想收藏他們,但是見暴徒追來,而又改變主意,他們只得逃向樹林,後來在暴徒經過他們所躲的地方,卻沒有發覺他們,事後他就作一首「靈友歌」,這首詩歌被英文聖歌列為第三名。今選兩節於後,一為劉廷芳所譯,一是趙紫宸所譯。

耶穌,我靈好朋友, 容我奔投主懷中; 洪濤暴雨衝我身, 狂風捲浪高千尋; 當此大難臨頭時, 懇求拯救勿延遲; 直到風靜浪亦平, 助我依舊向前行。 (劉譯)

慈恩妙惠浩無量, 不舍晝夜澤長流, 沁我心脾滌我腸, 從今賴主脫愆尤。 耶蘇確是一靈泉, 我已常常得沾濡, 一旦我心成潛淵, 湧入永生樂何如。 (趙譯)

他所寫的詩散文詩歌中的一小段,豈不就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麼?同時,我也聯想起一件軼事。一八八一年在一輪船的甲板上,有人高唱「靈友歌」。忽然有一位聽衆站起來問那人說:「對不起,你有否從過軍?」那人說:「我是北方郭將軍部下的一個戰士。」那位聽衆本是在南方軍隊中,而且是一個射擊名手。有一天晚上放哨的時候。正想射擊他所發覺的敵人,聽見那人忽然唱起「靈友歌」來。於是就停下來饒恕了他。說起來才知道,那天晚上他瞄準的竟是在甲板上唱「靈友歌」的那人。他所作的詩歌的感力,在戰場上也發生這奇妙的作用。我想說是衛氏自己作夢也未曾想到的奇跡吧!

衛斯理約翰的一生,不但影響了十八世紀的英國,他所領導的教會復興運動,後來發展普及到世界各地。一九三四年統計衛理宗的信徒,全世界有八百九十七萬六千四百九十二人。擁有十萬座以上的教堂。這是由衛斯理約翰這一粒「麥」子開始的。這位一代偉人,自一七五一年與發齊里夫人結婚之後,可說沒有享受過一天溫暖的家庭生活。如果說,要提到他的失敗,那就是他一生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他的生平如此動人,他不但是一個忠心的傳道者,而且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行道者,這不能不使人想起,他父親在臨終的那一刻對他說:

「我的兒子,那內心的見證是基督眞理最有力的證據呀!」

他是不折不扣的實行了他父親的遺言。

他那謙卑、溫柔、眞誠、節儉……等美德,愛人靈魂的熱忱。只要一讀他的著作,就可以感覺得出來。無怪到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人仍是那麼尊敬他,追念他,在基督教的歷史中,他是一位承先啟後的偉人,有的史學家說,十八世紀的英國,不跟法國一樣發生革命,是因衛斯理約翰所領導的復興運動的果效。這話也許稍有誇大之處,可見人對衛斯理約翰的評價是何等的崇高!

基督福音的影響對社會的貢獻又是何等的重要。主耶穌的福音改變了衛斯理約翰的生命;衛斯理約翰改變了當時英國的社會!但願今日教會中有更多的人,與衛斯理約翰一樣,獻身給主耶穌,來完成主所託付的時代使命!

****** 本專欄逢二、四更新,刊載俞敬群牧師作品《和諧之歌》。

俞敬群牧師:資深牧者,著名的華裔作家,於紐約曼哈頓牧會50多年;曾七次榮登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過十一本書籍,其中《和諧之歌》為最滿意作品,該書被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收錄。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