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奉當中 樂在其中
這次城浸團隊來到花都慈恩堂,不但是出席晉堂典禮,更是來侍奉當地教會和信徒。據了解,這間教會的建殿得到了城浸、香港浸信會聯會、香港浸信教會的愛心奉獻支持;而建築的設計更是由城浸一名建築人才幫助設計,所以城浸會友對慈恩堂特別有感情。
在他們到達堂會的當天,他們就各就各位為堂會佈置,為堂會擺設鮮花、絲帶和氣球等,詩班隊練習獻長的詩歌,他們都為能夠參與感到喜樂,盼望給當地信徒帶來一份祝福。領隊楊欽緯醫生強調,短宣體驗團的目的是為香港信徒向國内信徒學習如何服事。
團中一對夫婦表示,這次是他們第二次來到中國教會短宣體驗。上次探訪侍奉之後,看到他們的需要,回去之後即就約幾個團友一同去學習普通話,他們都有一致的想法:先裝備自己,看神如何使用。這次到廣州,國語已經好了很多,能夠與他們很好地溝通。 聆聽國内信徒分享 感動非常
這次行程中城浸會友不少時間與當地信徒交流。在協和神學院,他們與一年班的學生大約有15分鐘的談話時間,他們積極主動向於當地神學生問好,並交流雙方的信仰經歷。在談話中,不少香港信徒被國内信徒的勇於獻身和服侍而感動和敬佩。
比如神學生阿娟和阿媚,從談話得知,他們都是第兩次才考入得到錄取的。年紀約16嵗阿娟因為媽媽影響也自少是基督徒,繼承了媽媽入讀神學院心志,初中畢業就即報考神學院。相對於阿娟,今年32嵗的阿媚則困難更加重重,因為她本來已經是超出入學年齡,第一次考試時不被錄取;加上她已經到了結婚的年齡,家人催促她儘快找對象成家立室,但是一心讀神學的阿娟靠著並對神的信心和不住的禱告,終得家人的支持繼續報讀神學院,並獲得錄取。她分享說,如果神給她第一次考上了,也會是很大恩典;但是第二次考入,她經歷的恩典更大。團友問到他們是否擔心畢業之後在教會侍奉收入微薄並辛苦勞累,她們笑著異口同聲地回答說不擔心也不怕。阿娟說,她知道有困難,但是不擔心,因為都交托給神。
一名隊員分享說,她看到慈恩堂侍奉的女傳道人,年紀輕輕就委身教會的侍奉,訓練教會的詩班,處理教會各樣事務,讓她非常敬佩。她說,在香港許多像她年紀的年輕人,正在享受和追求物質充裕的生活中,她這樣的獻身的心志叫人佩服,更叫人羡慕。
讓大家印象深刻的,還有是周日上午慈恩堂的主日禮拜暨培靈會上,由城浸差會楊欽緯醫生分享信息「蒙福的教會與使命」,他分享到教會要成為宣教的教會,信徒要在真道上裝備自己傳福音見證神。講道最後楊醫生提出願意獻生命給主承擔傳福音的大使命的人站立起來的時候,他一講完,會場裏的全體國内的信徒們幾乎在同一時間都站起來。在座位前排的是年輕信徒,與向後座的是年紀比較大的,也有拖兒帶女的母親。香港團友表示這樣的場面在香港很難見到,在香港的培靈會通常都是幾個人站起來,在講員呼召一段時間之後再有一些人站起來。團友們為國内的信徒有勇氣承諾服侍主而感動,並自感不如,自己不敢站起來,因為感到自己還有顧慮,不能做到委身。
資源缺乏,培訓欠缺,問題有待解決
香港物質和屬靈資源均為相當豐富,中國的教會則亟需各方面的資源。因為國内牧者同工的缺乏,牧者奔波疲乏。一些團友訪問慈恩堂的牧師和傳道中得知,因為她們工作非常忙碌,難以照顧到所有信徒的需要,加上信徒背景不同,有本地的,有外省的;有貧的,有富的;有年長的,也有年輕的甚至年幼的;有飽讀詩書的,也有目不識丁的;所以在牧養上又很大難度,在資源不足之所做的自然非常的有限。同時,中國許多社會問題也有待解決,這些都將是中國教會面臨的巨大挑戰。
比如一個團友與一名擔任詩班司琴的弟兄談話時,得知他從外省一個貧困的農村而來,在花都市一個商店打工,平常在教會侍奉,他表示很想擁有一些詩歌本和一些詩歌的CD。在香港生活的團友很自然地告訴他,其實網絡上許多免費的基督教資源可以隨意下載和收看,這位弟兄的回答是他還不懂電腦。
又有一來自外省的小弟兄,今年14嵗,但是原來他已經是一個商店的小員工;問及傳道人如何照顧他的需要?傳道人回應,本地人不會有這樣的情況,但是一些從外省貧窮地區而來的就很難顧及得到。他們的生命又將如何呢?除了等待政府解決之外,教會在此能夠做到什麽?這些的問題都是只能留在以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