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麟述馬禮遜來華事跡:唯有神評其一生

來華宣教200年記念講座

梁家麟述馬禮遜來華事跡:唯有神評其一生
梁家麟院長。(圖:基督新報/ 李勝德)
香港宣道差會上週五(5月12日)晚7時半假宣道會希伯崙堂舉辦「馬禮遜來華200周年紀念講座」,由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主講。梁院長風趣講解,更時真情流露,近百聽眾不知不覺進入了這位第一位來華宣教士傳奇的一生。梁院長結束時強調:「一個人怎樣很準確地評估自己呢?只有要求自己忠於從上帝的領受,最後請上帝來評估我們。」

經歷患難,始終堅韌跟隨主

馬禮遜18歲時決志把自己奉獻做宣教士,隨後在醫院和學校學習一年,梁院長表示他受教育程度對比現在可能最多是中學程度。

當時清朝不允許給洋人教中文,違者會被處死,馬禮遜不得不出令洋人都覺甚高的價錢聘請中文教師。

對於他學中文的困難,梁院長舉例說:「從發音來看,書 (shu)這個音,就有熟、暑、疏、輸這些字的意思。並且同一個字,有時是動詞、有時是名詞,有時又是形容詞。」第二位來華的傳教士米憐甚至評價說:「人要說會中文,身體需銅造,肺腑需鐵製,檞木為頭,鋼簧為手,有鷹兒的眼,使徒的心,瑪土撒拉的長壽。」可見馬禮遜學習中文是多麼困難。

由於中國非常排斥傳教士來華,他不得不去美國尋找幫助前往中國。他所在的東印度公司知道他翻譯的聖經要出版時,極力反對甚至逼迫他回英國。

1807年至1813年間他是唯一一位傳教士,他的長子於1811年在華逝世,不久後妻子也同樣回天家。第二對傳教士米憐夫婦只在中國短暫停留後就去了馬六甲,並且8年後死於當地。馬禮遜只能靠著主,極其堅強地走在這條開拓路上。

有很多「第一」,卻是默默打基礎

梁院長表示,馬禮遜雖然在中國開創了很多「第一」,但考其一生原來民Z無幾。他雖是第一個到達中國的宣教士,但傳福音或施洗的人數寥寥無幾;其次由於他的中文語言掌握有限,他所譯的聖經被重新修訂,而他所譯的聖經現今只有3至4本存留。此外他雖然推動了《華英字典》的出版與馬六甲英華書院的建立,但其後參與不多。梁院長總結他一生時,認為他經常只是「打基礎」的角色。

事工受非議亦多,神來評定一生

梁院長說馬禮遜一生亦有受非議的地方。原來按當時規定,洋人不能隨意在廣州停留,唯一可停留在澳門,但殖民政府葡萄牙人極不歡迎這位新教的宣教士。馬禮遜唯有來回奔走兩地尋找落腳點,最後他不得不答應在參與鴉片貿易的東印度公司做中文翻譯員。雖然馬禮遜報告此舉有很多好處,包括能讓他在中國停留、學習中文、解決經濟困難,更能改變東印度公司的官員對宣教士的仇視,但當時的倫敦會以及很多信徒仍然不理解他。

對馬禮遜所承受的非議,梁院長說:「每人都要甘於上帝為他鋪的路,要認真演出所定劇本的角色。不能簡單評估自己的勝與敗。」

梁院長最後說了一故事:50年代初國內一老傳道人在每次運動都堅持相信耶穌而被打。起初他總忿忿不平地想:「為什麼我比他們公義,卻要受他們這樣打我?」後來他轉念想:「我所有一切不都是掌管在上帝手中嗎?如果沒有上帝的允許,我不會被打;那為什麼上帝要打我呢?因為我驕傲,該打。」以後再被打時,他反會感謝上帝。梁牧師表示生命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相信一生都完全掌管在上帝的手中,是否以基督的眼光來解釋自己的一生。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