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进会又设计了一份"防治性骚扰政策落实情况问卷调查"供教牧同工填写,调查范围包括:堂会曾否参与防治性骚扰培训、设立相关政策及以此政策处理投诉事件等,旨在了解教会内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所面对的困难及挑战。
执行干事曹晓彤:特别关注受害人后续关怀与跟进情况
协进会执行干事曹晓彤回复本报查询时表示,"防治性骚扰政策"经过十多年,此次调查期望能充份了解教会目前执行防治性骚扰工作的实际状况,同时透过焦点小组(Focus Group)进行深入访谈,广泛听取包括政策执行者在内的不同持分者意见,评估现行政策是否完善。 她又表示是次调查特别关注受害人后续关怀与跟进情况,检视政策执行是否到位,以及尝试理解加害者观点,寻求在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建立更公平的对话空间。
教会对处理性骚扰的态度转变
曹晓彤指出,现时教会对处理性骚扰的态度已有转变:"十多年前教会普遍认为这类事件不会发生在教会内,但随著网络无远弗届的传播力量,加上媒体广泛报导,以及美国『#MeToo』运动席卷全球、香港出现『#ChurchToo 』运动,许多受害者透过社交平台公开分享自身经历,这些都提升了教会弟兄姊妹对性骚扰问题的认知。"现在已有更多教牧人员承认这类事件确实存在。 性暴力涉权力关系不对等 教会不例外
曹晓彤解释,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若一方做出带有性意味且违背另一方意愿的行为,即构成性骚扰或性暴力。她指出,性骚扰事件其实只是问题的表症,背后隐藏著权力差异的问题:"只要有权力关系的地方就可能发生性暴力。"
她进一步解释,这种关系也可能会出现在教会场景中,例如在阶级层面上体现于牧者对会友、上司对下属同工以权凌驾;信仰层面上,显现在小组长与初信者之间的属灵指导关系;年龄层面上,则存在年长信徒对青少年乃至未成年儿童的管教权力。"当两者的关系缺乏适当的界线与制衡,便可能滋长不当的行为。"
家丑不外传? 教会性侵处理关键
她形容,教会性侵与家庭性暴力雷同,加害者可能"以爱之名"掩饰不当行为,受害人往往未警觉对方已越界,导致性暴力更容易发生。此外教会又往往抱持"家丑不外传"的心态,强调彼此饶恕,要求受害人原谅加害者,这种处理手法往往不够理想。
曹晓彤最后提到性暴力问题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形成:"除了权力关系的不对等,还涉及教会处理事件的透明度、对公义观念的理解。因此对受害人而言,这不仅是单一事件的伤害,需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与处理方式。"
对于教会目前的处理手法和态度,她期待今次调查结果能反映真实情况。
是次"香港教会防治性骚扰的牧养支援研究:性骚扰投诉及处理经验问卷调查"由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性别公义事工策划,香港浸会大学协办,调查结果将于2025年底公布,详情参香港基督教协进会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