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之歌》的联想 編輯室 2010年10月4日星期一 上午8:32 作者:俞敬群牧师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我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回想《亚当之歌》一诗,这是曾经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迪里克(Derek Walcott)写的。诗人B氏(Peter Balekian)赞许他说:"他将 文化、历史,以及社会学都玄妙灌注在他的叙事诗中,在西方文学中独占一席之地。"我曾经浏览他得奖的《诗集》为了与大家分享,其中《亚当之歌》试译如下: 上古亚当所唱之歌, 今日人类仍然跟著唱歌。 听,夏娃的歌, 毒蛇的种类诱惑她悖逆,失去了乐园。 这是他们自取的天谴。 在这世界的黄昏, 他们滴下了悔悟的泪珠。 眼前就闪出了一线希望之光, 就是陉l和羊羔共存的—— 天国! 藉著一横一竖的粗木, 他的灵魂冲出了死亡的幽谷。 那歌,令人惊恐! 看哪,忌邪的上帝, 为救赎人类,付出了生命的宝价! 假如不知道圣经的背景,人就不能领会诗中丰富的含义。其实,亚当之歌就是人类"希望之歌",在现今救恩世代里每一个人在悔改之后,就见了天上的亮光,圣经上说:"在亚 当里众人都死了,这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林前15:22) 从《亚当之歌》使我想起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他说:"所有古代的先知都说,耶稣基督要为……杀人犯、行淫者、盗贼,……以及背负过去悖逆摩𬯎尔o,背负奸淫与谋 杀人大卫的罪。"他又说:"耶稣在十字架上为世人的罪替死,为要救赎罪人,基督乃是死亡的死亡(Death of Death)。"马丁•路德以圣经中"因信称义"替代"专以人为的行 律法称义"冀望得到永生的生命。他以圣经为至高权威的改教运动,使整个黑暗的欧洲发出了真理的光辉。 迪里克的《亚当之歌》与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两者都源于圣经,虽然相差500多年,但神的话语却依然屹立不变,使人从神的话中仍然得到鼓励和启迪。神的话是何等可靠, 真是一笔一画也不会废去! 作者为本报专栏作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