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木屋前的遐想 編輯室 2012年7月17日星期二 上午7:41 那天,开西博士(Dr.James E•Cassey)陪同我们七位由非洲、南美洲、菲律宾来的宣教士,到肯州(Kentucky Hodge)的贺根村去参观林肯纪念馆(The Memorial Building)。那是林肯的诞生地。在那一纪念馆中,他们保存了富有历史意义的小屋(Cabin)以供游客观赏。想不到那么简陋的一间木屋中出生的一个婴孩,后来竟成为美国鼎鼎大名的总统。人的成功究竟由哪些因素而形成的呢? 我们由纪念馆拾级而上,走完了五十六级(一级是代表一岁)进入大门,就可见到保存在那里的小屋,四周以一长条、一长条的木头为墙,屋顶也是木头盖的,整个小屋,只有一扇门,一个窗,远远看去彷佛是一个"鸽子笼"。那是他父亲一手建造起来的,是他们当日躲避风雨的安乐窝。 我𥩟立在屋前,忘记了20世纪的文明,屋的形像,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古老的时代中,我想起了老荘,清静无为的意境,想起了自然可亲可爱的真实性。想起了生活在那一时代中淳朴的民风,想起了林肯在襁褓中可爱的笑容,假如与今日的物质文明相比,究竟是生活在哪一个时代中,活得更充实而富于人生的情趣呢? 我𥩟立在屋前,似乎听见那饱受风霜的小屋,在低声细语。 林肯出世呱呱堕地的哭声,我听见 其母所哼那不同的催眠曲,我听见。 林肯的哭声、笑声,还有饥饿的啼叫声,我听见。 春秋的风声、雨声,夜半,野狼窥探的脚步声,我听见。 南方、北方,来往候鸟的歌唱声,我听见。 白日的锯木声,晚上针落在地上的细声,我听见。 我听见他们读经、祷告。 我听见他们唱诗、赞美。 我听见他们心房跳动的节奏,是以—— 仁爱、虔敬、喜乐、和平、恩慈、良善所谱成的。 "小屋"向我述说这一个家庭的故事。使我内心对林肯的双亲,也油然掀起了一阵敬意。 许多人都知道林肯的伟大。他那伟大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林肯说:"母亲推摇篮的手,可以改变全世界。"记得古代希伯来的伟大撒母耳的母亲哈拿,有一著名的悼词: "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他使人贫穷,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贵。他从灰尘里擡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使他们与王子同坐,得著荣耀的座位。" 这一祷词不但是许多美国妇女所熟悉的,而且他们也深深相信神的权能、神的应许。无疑的,这也是林肯母亲的信仰。 在贺根村一带地方,我发现有的中年男子,与林肯肖像上的脸形很像。我心里自问:是否这是先天母亲怀胎期间"望子成龙"塑造出来的呢?或是后天少年时"林肯何人也?予何人也"?他们的梦想所形成的呢?在我所到的美国境内,也只有这一带地方,看到了那么多面貌酷似林肯的男子。我想,那绝不是偶然的。 林肯提倡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哲学,不但影响了美国,也影响了世界。在美国内战期间,他曾说过一句名言:"不要叫神站到我这边来,乃是要我站到神那边去。"他不是黑人,却为解放黑奴而奋斗。假如他是黑人,他那主张并不算希奇。他是白人,为此而努力甚至不顾性命,这可说他是站到神一边行事的一个明证,是言行一致的好基督徒。 在离开以前,我还去看了在纪念馆右边小山脚下原来"林家"当日取水的泉。我站在那里,看见那一股粗如细绳的泉水从石岩缝中流出来,水势缓慢的看来随时都有枯竭的可能,但这一股神秘的水不知从甚么时候开始,昼夜不停地流了数百年,还是源源不断地流著。 一个人的出生地,可说就是他的"根";这一简陋的小屋中,生下了改变世界的一位伟人,谁能料想得到呢? 在纽约,我曾参观过大博物馆,曾经在陈列室中,见到过价值连城的"画"、"古物"之类。不久印像也就模糊了。但是这一木屋,虽然那么平凡,对我却是那么亲切。令我不能不寻思。那屋、那泉、那恬静的农庄......,林肯其人对人类所具有的意义。 林肯正直无私的性格,他那超凡的思想,是否在这间木屋中生活的时候,就已萌芽了呢? ***** 本专栏逢二、五更新,刊载俞敬群牧师之作《和谐之歌》。 俞敬群牧师:资深牧者,著名的华裔作家,于纽约曼哈顿牧会50多年;曾七次荣登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过十一本书籍,其中《和谐之歌》为最满意作品,又被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收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