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木屋前的遐想

那天,開西博士(Dr.James E•Cassey)陪同我們七位由非洲、南美洲、菲律賓來的宣教士,到肯州(Kentucky Hodge)的賀根村去參觀林肯紀念館(The Memorial Building)。那是林肯的誕生地。在那一紀念館中,他們保存了富有歷史意義的小屋(Cabin)以供遊客觀賞。想不到那麼簡陋的一間木屋中出生的一個嬰孩,後來竟成為美國鼎鼎大名的總統。人的成功究竟由哪些因素而形成的呢? 我們由紀念館拾級而上,走完了五十六級(一級是代表一歲)進入大門,就可見到保存在那裡的小屋,四周以一長條、一長條的木頭為牆,屋頂也是木頭蓋的,整個小屋,只有一扇門,一個窗,遠遠看去彷佛是一個「鴿子籠」。那是他父親一手建造起來的,是他們當日躲避風雨的安樂窩。 我竚立在屋前,忘記了20世紀的文明,屋的形像,把我的思緒帶回到古老的時代中,我想起了老荘,清靜無為的意境,想起了自然可親可愛的真實性。想起了生活在那一時代中淳樸的民風,想起了林肯在襁褓中可愛的笑容,假如與今日的物質文明相比,究竟是生活在哪一個時代中,活得更充實而富於人生的情趣呢? 我竚立在屋前,似乎聽見那飽受風霜的小屋,在低聲細語。 林肯出世呱呱墮地的哭聲,我聽見 其母所哼那不同的催眠曲,我聽見。 林肯的哭聲、笑聲,還有饑餓的啼叫聲,我聽見。 春秋的風聲、雨聲,夜半,野狼窺探的腳步聲,我聽見。 南方、北方,來往候鳥的歌唱聲,我聽見。 白日的鋸木聲,晚上針落在地上的細聲,我聽見。 我聽見他們讀經、禱告。 我聽見他們唱詩、讚美。 我聽見他們心房跳動的節奏,是以—— 仁愛、虔敬、喜樂、和平、恩慈、良善所譜成的。 「小屋」向我述說這一個家庭的故事。使我內心對林肯的雙親,也油然掀起了一陣敬意。 許多人都知道林肯的偉大。他那偉大的人格是怎樣形成的呢? 林肯說:「母親推搖籃的手,可以改變全世界。」記得古代希伯來的偉大撒母耳的母親哈拿,有一著名的悼詞: 「耶和華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陰間,也使人往上升,他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貴。他從灰塵裡抬舉貧寒人,從糞堆中提拔窮乏人,使他們與王子同坐,得著榮耀的座位。」 這一禱詞不但是許多美國婦女所熟悉的,而且他們也深深相信神的權能、神的應許。無疑的,這也是林肯母親的信仰。 在賀根村一帶地方,我發現有的中年男子,與林肯肖像上的臉形很像。我心裡自問:是否這是先天母親懷胎期間「望子成龍」塑造出來的呢?或是後天少年時「林肯何人也?予何人也」?他們的夢想所形成的呢?在我所到的美國境內,也只有這一帶地方,看到了那麼多面貌酷似林肯的男子。我想,那絕不是偶然的。 林肯提倡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哲學,不但影響了美國,也影響了世界。在美國內戰期間,他曾說過一句名言:「不要叫神站到我這邊來,乃是要我站到神那邊去。」他不是黑人,卻為解放黑奴而奮鬥。假如他是黑人,他那主張並不算希奇。他是白人,為此而努力甚至不顧性命,這可說他是站到神一邊行事的一個明證,是言行一致的好基督徒。 在離開以前,我還去看了在紀念館右邊小山腳下原來「林家」當日取水的泉。我站在那裏,看見那一股粗如細繩的泉水從石岩縫中流出來,水勢緩慢的看來隨時都有枯竭的可能,但這一股神秘的水不知從甚麼時候開始,晝夜不停地流了數百年,還是源源不斷地流著。 一個人的出生地,可說就是他的「根」;這一簡陋的小屋中,生下了改變世界的一位偉人,誰能料想得到呢? 在紐約,我曾參觀過大博物館,曾經在陳列室中,見到過價值連城的「畫」、「古物」之類。不久印像也就模糊了。但是這一木屋,雖然那麼平凡,對我卻是那麼親切。令我不能不尋思。那屋、那泉、那恬靜的農莊......,林肯其人對人類所具有的意義。 林肯正直無私的性格,他那超凡的思想,是否在這間木屋中生活的時候,就已萌芽了呢? ***** 本專欄逢二、五更新,刊載俞敬群牧師之作《和諧之歌》。 俞敬群牧師:資深牧者,著名的華裔作家,於紐約曼哈頓牧會50多年;曾七次榮登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過十一本書籍,其中《和諧之歌》為最滿意作品,又被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收錄。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