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院醫生楊重源,即將踏入高原第7次給藏民義診

馬偕醫院醫生楊重源,即將踏入高原第7次給藏民義診
臺東馬偕醫院醫生楊重源,今年將再度隻身前往海拔4500公尺的四川甘孜州石渠縣蝦紮鄉塔須寺義診。他將於本月15日啟程,這是他第7次到這個藏人部落義診。

身心科醫生楊重源今年36歲,連續6年每年向醫院請假1個月,自費超過百萬元購買藥品、營養品,到塔須寺(當地以“寺”為村)為當地及鄰近村莊居民義診。今年邁入第7年,此次義診預計購買新台幣上百萬元的藥,以及提供50萬元左右的老師薪資,藥品已經陸續寄到大陸。

楊重源第一次到塔須寺時,從臺灣坐飛機到了西寧機場,下了飛機才知道,自己還要坐3天3夜的車,經過1000多公里的黃土路才能到這個與世隔絕的藏人區。

塔須寺在喜馬拉雅山脊上,有200多戶人家,90%文盲,每年有8個月時間冰封,無法耕種,藏人只能養犛牛和羊,生活困苦,每戶人家距離5、6公里,沒有醫院,火車無法進入那裏,外人也很少進入,那裏保留著古代藏人的文化。

楊重源看到當地60歲老人看起來比臺灣80老者更老,當地一年有八個月氣溫攝氏零下10度的冷劣的氣候環境,死亡變得尋常。

小朋友則因吃不好,營養不良。因此之後再去時他帶的藥以營養品和防止骨質疏鬆為主,他通常會發給60歲以上有關節退化症狀的老人,每人一年份維骨力等。

藏民的期盼是支持他持續付出的力量:

楊重源說,在那個無醫環境,居民每年都大排長龍歡迎他來,那種期盼支持他不間斷付出。

去年鄰近部落的一位婦女肚子痛,騎馬走了3天2夜到達塔須寺,他幫婦女診斷,發現腸胃有問題,婦女吃了藥觀察了一天就好了。

還有一個90多歲的老奶奶,每年都在楊重源去義診之前的2、3天就先到義診處等他。“希望今年能看到阿嬤”,楊重源說,阿嬤沒有親人,平日靠友人提供食物,“身體已經彎的變成L形”,關節退化嚴重,阿嬤吃了藥冬天才會減少痛苦。

發願每年都去的感動:

臺灣臺東馬偕醫院身心科醫師楊重源,七年前到中國偏遠的康巴地區蝦紮鄉塔須寺參訪時,發現當地生活物資缺乏,幾近是無醫環境,人民貧病衰老,他即以隨身攜帶的醫療藥品展開義診。看到那裏的艱苦,楊重源深知那裏的人需要他,他說“他們在等我”,第一次義診後就發願每年都要幫他們。

開辦學校:

楊重源說,當地沒有學校,只有出家男童才有機會讀書,因此女孩幾乎全部都是“文盲”。為了讓這個與文明脫節的藏人部落有書可念, 三年前他協助在當地創建學校,教兒童識字。硬體由寺方籌建。由他負責支付被聘請教師的工資,4名老師每個月需要5000元人民幣,如今已有200多名學童受惠。

對於在這裏建校的感動,楊重源說,“有讀書就有機會”,將來多一種生活選擇,希望他們能懂得簡單的漢語、藏語,有興趣再到外面看看。再者,借著教育,也能讓他們懂得照顧自己。

持續的付出,換回藏民的信任:

楊重源說,一件事情要一直堅持下去,才能看到力量。第一年藏民們以為他就去一次,第二年不會再去。但是楊重源第二年雪融之後再次出現,並一去就持續了6年。

6年來的義診,他們從不信任,到成為好朋友。因為楊重源持續的付出,藏民看到了外來的力量,所以他們不僅接受了健康觀念,並接受讀書。

義診中環境的艱苦:

當地每年冰封8個月,融雪後,氣溫還是很低,白天攝氏10度,晚上零度左右。早上8時就有人排隊看病,晚上8時,太陽要下山了人群才散去,休息沒看診時,他只能獨自面對大草原,沒有人可以對話。

在那裏常常吃用熱水燙過的犛牛肉,或青稞粉。此外,他義診的一個月都沒有洗澡,他說,如果要洗澡,必須全村總動員,找鍋燒熱水,為了不想麻煩大家,因此入境隨俗“不洗澡”。

楊重源笑稱自己每次下山後“又黑又瘦”,第1件想做的事就是好好吃一頓飯,接著洗個熱水澡讓自己回到“文明的世界”。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