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结果1月11日在中神校舍发布,同时举行了"迎浪而行 接待普通话群体的机遇"分享会,与有兴趣服侍本地普通话群体的教牧同工及信徒领䄂探索接待此群体的福音契机。
研究布告由主恩泽森教席助理教授苏慕瑜博士介绍。该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采取半结构访谈,选取10男10女,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各半,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研究参考了Jeffrey Jensen Arnett的成年初显期理论和 John W. Fisher的灵性健康模型,围绕在港适应、社交情况、精神健康、人生意义四个维度展开访谈。
受访者:港生活易感孤独漂泊
研究发现,在对香港的感受方面,受访者普遍认为香港充满活力、国际化程度高,工作环境相对公平,有界限,但需适应潮湿天气、食物单一等问题。他们看重香港提供的机会和丰富人生阅历的可能,却因房价等因素认为定居可能性不大,多考虑工作7年取得居留权后视职业发展而决定去留。
社交层面方面,工作后社交圈变窄,与同事建立关系难,渴望深交却精力有限。懂广东话有助于融入香港生活。精神健康上,离乡背井初到职场感到挫败、焦虑、困惑,稍有成就者因前景不明而迷茫,高生活成本下坚持经济独立艰难,情绪波动大,常感孤独漂泊。
在超验/意义探索方面,受访者多认同人生有意义,但现阶段以完成特定目标为首要,如家人幸福、事业成功等,未信者多认为香港自由宗教氛围让他们受启发探究生命意义,基督徒则思考实践信仰,新环境和不稳定促使人思索生命意义和超越事物。

学者:教会需建立东道主心态 了解差异创新接待方式
会上福音证主协会副总干事吕庆雄博士就研究结果向提出向教会的建议及挑战。他认为香港教会需加强文化差异敏感度,意识到香港与内地并非完全相似,如内地来港亲戚对医院效率、卫生程度会感惊讶。不同文化视角带来不同体验,如有人觉香港宗教自由度高,教会需多角度思考、同理心理解。
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隐私观念上,内地人会认为直接询问收入或婚姻状况是一种关心,香港人则将之视为冒犯。此外接待客人的方式也不同,香港人受居住环境局限,待客方面会有所保留,内地人接待客人讲究全方位照顾,就此教会需思考调整接待方式。
吕博士还提到,面对普通话职青,教会需提供创新/改变空间,如使命教育与动员、认识本土跨文化实践、调适与变革等,同时要警惕预期面对的挑战,如短期人数增长、文化融合、阴谋论等迷思,以及表面熟悉的假像,需持续研究不同年龄与阶层的独特需要、新型态植堂模式、全球化下的教会观等,思考香港教会的身份认同问题。
中神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军牧师回顾了香港移民潮的几次浪潮,从19世纪中叶原住民、20世纪60年代难民,到70年代经历排斥的群体,再到21世纪初被批行为欠文明的大陆游客,如今迎来大量专才移入与香港人移民海外并存的局面。他引用诗篇23篇,将上帝比作慷慨好客的东道主,激励大家作为东道主热情接待普通话群体,又引用远藤周作的经历,说明耶稣的陪伴如何改变人,鼓励大家成为好的东道主。
港教会需克服排外心理
有传道人分享了针对内地学生的普通话事工经验。他提到过去仅接待学生是不够的,应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专长,让他们传承东西、参与教会事工。他举例说明可以邀请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探访独居长者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信仰,感受到人生价值和意义。此外亦可以开设兴趣班,邀请有专长的学生帮忙,如写春联等,让他们在参与中感悟信仰人生。
在上半场的问答环节中,讲员们就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政治事件影响、新形态教会、内地学生回内地后的教会参与度变化等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强调通过教会活动吸引人接触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关注不同背景人士对教会期望的差异。
讲员们还提到,香港教会存在排外心理,应反思认知态度,主动接触不同背景的人,鼓励他们在生活圈子里结交来港群体,站在主人角度思考问题,装备自己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