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結果1月11日在中神校舍發佈,同時舉行了「迎浪而行 接待普通話群體的機遇」分享會,與有興趣服侍本地普通話群體的教牧同工及信徒領䄂探索接待此群體的福音契機。
研究佈告由主恩澤森教席助理教授蘇慕瑜博士介紹。該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採取半結構訪談,選取10男10女,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各半,以確保樣本的代表性。研究參考了Jeffrey Jensen Arnett的成年初顯期理論和 John W. Fisher的靈性健康模型,圍繞在港適應、社交情況、精神健康、人生意義四個維度展開訪談。
受訪者:港生活易感孤獨漂泊
研究發現,在對香港的感受方面,受訪者普遍認為香港充滿活力、國際化程度高,工作環境相對公平,有界限,但需適應潮濕天氣、食物單一等問題。他們看重香港提供的機會和豐富人生閱歷的可能,卻因房價等因素認為定居可能性不大,多考慮工作7年取得居留權後視職業發展而決定去留。
社交層面方面,工作後社交圈變窄,與同事建立關係難,渴望深交卻精力有限。懂廣東話有助於融入香港生活。精神健康上,離鄉背井初到職場感到挫敗、焦慮、困惑,稍有成就者因前景不明而迷茫,高生活成本下堅持經濟獨立艱難,情緒波動大,常感孤獨漂泊。
在超驗/意義探索方面,受訪者多認同人生有意義,但現階段以完成特定目標為首要,如家人幸福、事業成功等,未信者多認為香港自由宗教氛圍讓他們受啟發探究生命意義,基督徒則思考實踐信仰,新環境和不穩定促使人思索生命意義和超越事物。

學者:教會需建立東道主心態 了解差異創新接待方式
會上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呂慶雄博士就研究結果向提出向教會的建議及挑戰。他認為香港教會需加強文化差異敏感度,意識到香港與內地並非完全相似,如內地來港親戚對醫院效率、衛生程度會感驚訝。不同文化視角帶來不同體驗,如有人覺香港宗教自由度高,教會需多角度思考、同理心理解。
文化差異還體現在隱私觀念上,內地人會認為直接詢問收入或婚姻狀況是一種關心,香港人則將之視為冒犯。此外接待客人的方式也不同,香港人受居住環境局限,待客方面會有所保留,內地人接待客人講究全方位照顧,就此教會需思考調整接待方式。
呂博士還提到,面對普通話職青,教會需提供創新/改變空間,如使命教育與動員、認識本土跨文化實踐、調適與變革等,同時要警惕預期面對的挑戰,如短期人數增長、文化融合、陰謀論等迷思,以及表面熟悉的假像,需持續研究不同年齡與階層的獨特需要、新型態植堂模式、全球化下的教會觀等,思考香港教會的身份認同問題。
中神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宋軍牧師回顧了香港移民潮的幾次浪潮,從19世紀中葉原住民、20世紀60年代難民,到70年代經歷排斥的群體,再到21世紀初被批行為欠文明的大陸遊客,如今迎來大量專才移入與香港人移民海外並存的局面。他引用詩篇23篇,將上帝比作慷慨好客的東道主,激勵大家作為東道主熱情接待普通話群體,又引用遠藤周作的經歷,說明耶穌的陪伴如何改變人,鼓勵大家成為好的東道主。
港教會需克服排外心理
有傳道人分享了針對內地學生的普通話事工經驗。他提到過去僅接待學生是不夠的,應思考如何發揮學生專長,讓他們傳承東西、參與教會事工。他舉例說明可以邀請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探訪獨居長者等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信仰,感受到人生價值和意義。此外亦可以開設興趣班,邀請有專長的學生幫忙,如寫春聯等,讓他們在參與中感悟信仰人生。
在上半場的問答環節中,講員們就社交媒體使用情況、政治事件影響、新形態教會、內地學生回內地後的教會參與度變化等話題展開討論。他們強調通過教會活動吸引人接觸信仰的重要性,以及關注不同背景人士對教會期望的差異。
講員們還提到,香港教會存在排外心理,應反思認知態度,主動接觸不同背景的人,鼓勵他們在生活圈子裡結交來港群體,站在主人角度思考問題,裝備自己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