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灾难后的反思 胡志偉牧師 2005年1月9日星期日 上午10:01 在圣诞假期的"拆礼物日"(Boxing Day),上天是否 向亚洲人开玩笑,送了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使过万人在转瞬间被巨浪吞噬了性命,无数人痛失家园 ! 自然界的无常形势,在政经方面是否类似 ? 我们正身处"惊变世纪"(借用《22世纪杀人网络3》片名),而电影《明日之后》的虚拟情景,竟如斯真实地呈现在全球人类眼前。回顾过去一年大事,无论国际或本港,新闻的触 觉不再是个别的偶发事件;也扣畯怬顝y从大格局看不少事物正塑造著《连锁蝶变》(Butterfly Effect) 般的因果效应。试看今年美国选举,没有同性婚姻的冲击,信仰保守的基 督徒就不会积极投票,而布殊能否成戊s任是未知之事 ? 研究后现代的历史学者史域博士 (Dr. Leonard Sweet) 贴切描述现今世代,正是飘浮不定的汪洋大海。假如"现代世界"是坚实可量的硬地,"后现代"世界则是流转如水,此一 时海面平静如镜花水月、彼一时却兴风作浪 ! 世事发展,不再是循直线推进,却是随时涌起惊涛骇浪般的"海啸" (tsunami),抛人于"乱序"(chaordic) 之中。安稳的世界似 乎是井然有序的现代世界,而"后现代"却是"灾难的年代"(Age of Terror),突发灾难如911事件、"沙士"(SARS) 疫潮,海啸灾难等,随时随意地杀人于措手不及。 世局越来越不确定,现代人原先以为可控制发展的科技与经济世界,谁不知偶发的非典型因素却把人抛弃在全球之中 ? 试看一位公屋居民卢少兰,竟使认购申请近五千亿元的"领 汇"房地产基金不能如期上市,何等反讽 ! 红湾半岛本拆却在舆论压力下而不拆,内里乾坤,外人不能知悉。 踏进2005年,港人面对的是捉摸不定、难以理解的世情,社会与宗教领袖又如何向飘泊不安的心灵,提供指引 ? 史域博士写了一本书名为 《心灵海啸》(SoulTsunami),内里有不 少洞见,值得我们深思。 他剖析后现代文化带来"反"或"去"的意识,主导一切事物,产生三"失" : 失了焦点、失掉中间及失去控制。这三"失"正反映在本港社会里。本港社会的割裂,正逐渐走向 台湾族群般的撕裂,而本港社会与教会不再有共同的焦点。失掉中间意味著温和理性,走中间路线的,必受两极的围攻,形成偏激的得势;为何一定要"非友即敌"、"你死我活 " ? 为何不能"兼容并包"、"两全其美" ? 失去控制,就是人承认生命渺小,世事莫测,而敢于"查找不足",在知不足的心态中,存感恩的心,不断追求学习,才能对后代 有所贡献。 盼愿灾难过后,亚洲国家更紧密合作,在失去的同时,亦有所得,重建后更加富强 ! (转载自“教会更新”的每周评论,原稿刊登于 2004年12月29日文汇报"通透世情"专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