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可逆袭!刘佩婷博士授逆境成长秘诀

童年期逆境不良的经历,可归纳来自五大类:身体暴力、语言暴力、疏忽照顾、性虐待、家庭功能不健全

「童年创伤」可逆袭!刘佩婷博士授逆境成长秘诀
童年创伤真实地影响一个人的身心灵。(图:Unsplash)
建道神学院5月29日的"建道无墙教室"直播课程,辅导学系副教授刘佩婷博士以"童年逆境经历"为题分享辅导理论、实践与经验。她指出童年创伤真实地影响一个人的身心灵,但依靠神持续向前行,就能破茧而出,达至成长;圣经中的约瑟就是逆成长的模范。

童年创伤影响深远 甚至蔓延下一代

刘佩婷分享说,童年期逆境不良的经历,可归纳来自五大类:身体暴力、语言暴力、疏忽照顾、性虐待、家庭功能不健全(例如父或母坐监、父母分居或离婚)。据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研究,其中暴力、逆境和家庭功能失调三者最为普遍,影响及至精神健康和行为,且长久而深远。

在她的辅导个案中,大多数求助者介乎45至65岁,且都涉及童年经历。例如有案主目击父亲对母亲或童年的自己施暴,当时年纪细小的他不懂得调节情绪,为保护自己于是与人保持距离,逐渐形成人际与社交问题。而这些经历除了影响行为外,亦常会建构出负面信念。举例,有人在打闹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童年,长大后他脑海仍会出现这些打闹的声音与情景,进而产生质疑"婚姻是否可靠?伴侣是否可信?"

刘佩婷表示在华人家庭中,童年伤害甚至会导致跨代创伤。例如父母长时期对孩子施予暴力,孩子将仇恨转移到身边的人,长大后也以暴力对待子女。

童年创伤相关五种特征

刘佩婷列出与童年创伤相关的五种特征:

第一是"抑制",创伤者处处表现出"没所谓,是但啦!"但其实他们不是没有坚持,也非内向性格,而是长期压抑自我,最终连自己真正想什么都弄不清,长久下来,身体也出现毛病。

第二是"发脾气",未必动粗,但对人的态度和语气很不友善,具有侵略性。

第三,"拒绝赞美",这类人觉得别人赞自己一定有目的,源于童年时被人贬压太多。

第四,"不断道歉",童年由于缺乏爱,希望对方接纳自己的存在,刘佩婷认为这样其实是很悲哀的。

第五,"逃避冲突",借此讨好人,但亦可能出现极端行为如挑起纷争,好让自己回到从前的情景,寻回一种熟悉感觉。

逆转首两步:安抚情绪及训练专注力

刘佩婷提出,处理童年伤害有两个关键而有效的方法:第一步是安抚或纾解自己情绪,例如透过呼吸练习,意识到自己处于哪一种情绪当中,帮助自己了解当下的心情。第二步是专注力训练,例如进行伸展练习和运动,或投入音乐、绘画等兴趣活动,目的是刻意改变过往的生活习惯,让脑部重新专注于现在。

逆转关键:拒作受害者 持续向前行

刘佩婷表示辅导包括帮助求助者作思想重整,她以圣经人物约瑟是逆成长的最佳例子:约瑟经历被兄弟出卖、被主母陷害入狱、在狱中被人遗弃;但他能罕有地从创伤中复原过来。即使后来他与兄弟相认及之后,仍会记得以往经历过的事,但重点在于"约瑟不是停留在创伤事件,而是持续向前行"。

"约瑟不会停留在受害者的位置,他看到:生命中有脆弱、顺利中有不幸、不幸中有顺利;苦难中仍有上主同在,从而他学习顺服。" 刘佩婷藉约瑟的故事勉励大家:"纵使每日面对挑战,生活中看到的不是靠自己苦撑,而是神会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新造的人!"

她指出超越家庭困境或悲剧的秘诀:"家庭不一定是安全的地方,却成为机会,让我们看到主的大能,带领我们从创伤经历中提升转化出使命的动力,为身边的人带来祝福!"因此"复原之道就是生命之路。"

2 1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