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創傷影響深遠 甚至蔓延下一代
劉佩婷分享說,童年期逆境不良的經歷,可歸納來自五大類:身體暴力、語言暴力、疏忽照顧、性虐待、家庭功能不健全(例如父或母坐監、父母分居或離婚)。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研究,其中暴力、逆境和家庭功能失調三者最為普遍,影響及至精神健康和行為,且長久而深遠。
在她的輔導個案中,大多數求助者介乎45至65歲,且都涉及童年經歷。例如有案主目擊父親對母親或童年的自己施暴,當時年紀細小的他不懂得調節情緒,為保護自己於是與人保持距離,逐漸形成人際與社交問題。而這些經歷除了影響行為外,亦常會建構出負面信念。舉例,有人在打鬧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童年,長大後他腦海仍會出現這些打鬧的聲音與情景,進而產生質疑「婚姻是否可靠?伴侶是否可信?」
劉佩婷表示在華人家庭中,童年傷害甚至會導致跨代創傷。例如父母長時期對孩子施予暴力,孩子將仇恨轉移到身邊的人,長大後也以暴力對待子女。
童年創傷相關五種特徵
劉佩婷列出與童年創傷相關的五種特徵:
第一是「抑制」,創傷者處處表現出「沒所謂,是但啦!」但其實他們不是沒有堅持,也非內向性格,而是長期壓抑自我,最終連自己真正想什麼都弄不清,長久下來,身體也出現毛病。
第二是「發脾氣」,未必動粗,但對人的態度和語氣很不友善,具有侵略性。
第三,「拒絕讚美」,這類人覺得別人讚自己一定有目的,源於童年時被人貶壓太多。
第四,「不斷道歉」,童年由於缺乏愛,希望對方接納自己的存在,劉佩婷認為這樣其實是很悲哀的。
第五,「逃避衝突」,藉此討好人,但亦可能出現極端行為如挑起紛爭,好讓自己回到從前的情景,尋回一種熟悉感覺。
逆轉首兩步:安撫情緒及訓練專注力
劉佩婷提出,處理童年傷害有兩個關鍵而有效的方法:第一步是安撫或紓解自己情緒,例如透過呼吸練習,意識到自己處於哪一種情緒當中,幫助自己了解當下的心情。第二步是專注力訓練,例如進行伸展練習和運動,或投入音樂、繪畫等興趣活動,目的是刻意改變過往的生活習慣,讓腦部重新專注於現在。
逆轉關鍵:拒作受害者 持續向前行
劉佩婷表示輔導包括幫助求助者作思想重整,她以聖經人物約瑟是逆成長的最佳例子:約瑟經歷被兄弟出賣、被主母陷害入獄、在獄中被人遺棄;但他能罕有地從創傷中復原過來。即使後來他與兄弟相認及之後,仍會記得以往經歷過的事,但重點在於「約瑟不是停留在創傷事件,而是持續向前行」。
「約瑟不會停留在受害者的位置,他看到:生命中有脆弱、順利中有不幸、不幸中有順利;苦難中仍有上主同在,從而他學習順服。」 劉佩婷藉約瑟的故事勉勵大家:「縱使每日面對挑戰,生活中看到的不是靠自己苦撐,而是神會用意想不到的方法、讓我們成為新造的人!」
她指出超越家庭困境或悲劇的秘訣:「家庭不一定是安全的地方,卻成為機會,讓我們看到主的大能,帶領我們從創傷經歷中提升轉化出使命的動力,為身邊的人帶來祝福!」因此「復原之道就是生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