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渭文牧师:宗教改革与终极关怀

伍渭文牧师:宗教改革与终极关怀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运动揭竿于1517年10日31日。马丁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关于赎罪劵效能的辩论)张贴在威丁堡大学的公告栏---大学教堂的门上,目的在引发有识之士对真理的辩论。路德以拉丁文而不是通俗的德文写成九十五条,目的是把事件限制在学术的讨论,不是推动社会运动,遑论革命。

在本质上,宗教改革运动是个人终极关怀的宗教运动---行经时间后,我如何回眸一生所作所为?在宙判之主面前,我如何被称为义?

中古的欧洲人,自十四世纪以往,实在行经死荫的幽谷。黑死病瘟疫,沿经商之路肆虐,夺去五分之二人口。英、法十四、十五世纪间百年之战,新武器火药重炮登场,死伤惨烈,社会动荡。而教会闹出同时三位教皇,争夺正朔,道德力量崩溃。加上笃信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军事政治力量日益壮大,常常犯境掠夺,弥漫着天雨欲来风满城的末世情怀。

外在世界纷乱不安,更浓化受希腊思想影响的经院哲学眨抑现实世界的色彩。奥古斯丁所向往的,是一去不返堕落前的伊甸园世界,其记号是可能不犯罪(posse non peccare)。

在乐园里,人追求上主的命令,得其所哉。他以上主为乐,因上主的良善感到美好。甚么是犯罪呢?他说:"在上主之外寻求快乐、荣誉和真理就是罪。"他所写的《忏悔录》,其实描述人一生不同时期罪性的表现:婴孩的专横;少年的戏谑、残暴;夫妇冷战热斗;学者的骄傲。

罪就是炽欲当道,意志屈从欲望,像中古晚期一幅通俗木刻---亚里士多德与菲莉斯(Phyllis)。 象征炽欲漂亮迷人的菲莉斯,骑在爬行在地的亚里士多德,用鞭抽打无助的哲人,显示理性在色欲的诱惑下,成为奴隶。

惟有藉教会神职人员施行的圣礼(事),才能匡正意志,统驭理性,克制欲念。圣礼(事)成为灵魂的妙药灵丹,给不断犯罪的人,重新开始的机会,管它祇有暂时的疗效。

然而,中古的人,没有到死亡的一刻,都活在失丧的恐惧之中。功德的焦虑,就怕千年道行一朝丧;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人是朝圣客旅,根本不配,也没有把握,安抵家乡。

1431年,巴黎大学神学教授团判定圣女贞德 (St. Joan of Arc)为异端:"因她说自己有把握进入天堂,分享荣耀。其实,在地上没有一客旅,能确知得到荣耀或宙判。"但丁《神曲》就以神来之笔,生动描绘朝圣者在旅途中,当欲念胜过理智时,常犯的七宗罪:懒惰、傲慢、愤怒、暴食、色欲、贪婪、妒忌。

路德多年在大学教导圣经,发现人藉基督的代赎,一次就有功効,不需要人加添甚么功德善行。到上主面前凭信心,依靠上主在基督里的恩典,这是圣经的应许。是故,改革信仰强调惟独信心、惟独恩典、惟独圣经。路德的改革教会,在德文文义为福音教会(evangelische Kirche),这是福音的信仰。善行是果子,不是得救的因由。但信心与善行不能分离,因信心只能在爱中活泼成长(faith active in love)。

基督新教又称抗罗[马]宗(Protestant),这中文译名祇说出其独特的历史语境,多于信仰本质。1521年路德在沃木斯国会(Diet of Worms)被召见,坚拒收回所写的书册,发出震撼古今的宣告:"除非用圣经和清楚的道理,证明我有罪---我不接受教皇和议会的权威,因他们彼此矛盾---我的良心已被上主的道所束缚;我不能,亦不愿撤回任何东西,因为违背良心是不对的,也是不安全的。愿上主助我。"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已颁下谕旨,判定路德为异端,人人得而诛之。

1529年皇帝安内攘外后,锐意执行沃木斯谕旨,但十四德国诸侯,联名上书,坚持不能轻意废除1526年在斯拜耳国会(Diet of Speyer)通过的和平协定---诸侯属土的信仰,随王侯所定。他们押下名字和生命,保卫福音信仰的自由,自称Protestari—见证者或抗议者,这是基督新教被称或自称Protestant的由来。

1530年,改革信仰者发表奥斯堡信条(Augsburg Confession),行文温婉,肯定传袭,和追求大公教会的团结,竭力寻求与罗马教廷的和解。从奥斯堡信条的精神看来,Protestant 是自表的认信,多于对著干的抗争。

撇开历史处境,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其实是两条了解信仰的不同进路。前者强调丰盈的基督(total Christ)。信仰的依据,除了圣经,还有帮助我们了解圣经的教会传袭:圣礼(事)的施行,教宗的训示,教阶(神职人员)的教化,大公议会的议决,订立的法典,圣徒的典范,教父的著作。使徒彼得是基督地上的代表,教宗是彼得历史的延续,而各地的主教,是教宗空间的延伸,地方的代表。

基督新教推崇唯独基督(only Christ),强调个人与上主的关系,圣经是独一的权威,教会的传袭要被圣经所宙度,改革教会要不断改革,自强不息。其实两者可互相补充,推向极端,便异化为形式因循,或个人主义。

马丁路德指出福音信仰的核心:基督徒是最自由的君王,不受任何宰制;但又是最臣服的仆人,甘心服事众人。

宗教改革运动强调回归圣经的福音精神,这福音精神是自由,也是承担---心灵得释放后向社群的承担,作为对上主恩典的回应。这福音精神也是天主教会梵蒂冈第二大会(1962-65)所倡导的。而马丁路德也视自己的工作为进谏者,也许他不会反对,他祇是一位忠诚的叛徒(loyal rebel)罢了。

注:伍渭文牧师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客座副教授,前崇基学院校牧(2000-2013)。 (文章来源:承蒙允许转载自作者脸书。版权属作者拥有。)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