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渭文牧師:宗教改革與終極關懷

伍渭文牧師:宗教改革與終極關懷
馬丁路德
宗教改革運動揭竿於1517年10日31日。馬丁路德把《九十五條論綱》(關於贖罪劵效能的辯論)張貼在威丁堡大學的公告欄---大學教堂的門上,目的在引發有識之士對真理的辯論。路德以拉丁文而不是通俗的德文寫成九十五條,目的是把事件限制在學術的討論,不是推動社會運動,遑論革命。

在本質上,宗教改革運動是個人終極關懷的宗教運動---行經時間後,我如何回眸一生所作所為?在宙判之主面前,我如何被稱為義?

中古的歐洲人,自十四世紀以往,實在行經死蔭的幽谷。黑死病瘟疫,沿經商之路肆虐,奪去五分之二人口。英、法十四、十五世紀間百年之戰,新武器火葯重炮登場,死傷慘烈,社會動盪。而教會鬧出同時三位教皇,争奪正朔,道德力量崩潰。加上篤信伊斯蘭教的土耳其軍事政治力量日益壯大,常常犯境掠奪,瀰漫着天雨欲來風滿城的末世情懷。

外在世界紛亂不安,更濃化受希臘思想影响的經院哲學眨抑現實世界的色彩。奥古斯丁所嚮往的,是一去不返墮落前的伊甸園世界,其記號是可能不犯罪(posse non peccare)。

在樂園裡,人追求上主的命令,得其所哉。他以上主為樂,因上主的良善感到美好。甚麼是犯罪呢?他說:「在上主之外尋求快樂、榮譽和真理就是罪。」他所寫的《懺悔錄》,其實描述人一生不同時期罪性的表現:嬰孩的專橫;少年的戲謔、殘暴;夫婦冷戰熱鬥;學者的驕傲。

罪就是熾欲當道,意志屈從欲望,像中古晚期一幅通俗木刻---亞里士多德與菲莉斯(Phyllis)。 象徵熾欲漂亮迷人的菲莉斯,騎在爬行在地的亞里士多德,用鞭抽打無助的哲人,顯示理性在色欲的誘惑下,成為奴隸。

惟有藉教會神職人員施行的聖禮(事),才能匡正意志,統馭理性,克制欲念。聖禮(事)成為靈魂的妙藥靈丹,給不斷犯罪的人,重新開始的機會,管它祇有暫時的療效。

然而,中古的人,沒有到死亡的一刻,都活在失喪的恐懼之中。功德的焦慮,就怕千年道行一朝喪;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人是朝聖客旅,根本不配,也沒有把握,安抵家鄉。

1431年,巴黎大學神學教授團判定聖女貞德 (St. Joan of Arc)為異端:「因她說自己有把握進入天堂,分享榮耀。其實,在地上沒有一客旅,能確知得到榮耀或宙判。」但丁《神曲》就以神來之筆,生動描繪朝聖者在旅途中,當欲念勝過理智時,常犯的七宗罪:懶惰、傲慢、憤怒、暴食、色慾、貪婪、妒忌。

路德多年在大學教導聖經,發現人藉基督的代贖,一次就有功効,不需要人加添甚麼功德善行。到上主面前憑信心,依靠上主在基督裡的恩典,這是聖經的應許。是故,改革信仰強調惟獨信心、惟獨恩典、惟獨聖經。路德的改革教會,在德文文義為福音教會(evangelische Kirche),這是福音的信仰。善行是果子,不是得救的因由。但信心與善行不能分離,因信心衹能在愛中活潑成長(faith active in love)。

基督新教又稱抗羅[馬]宗(Protestant),這中文譯名祇說出其獨特的歷史語境,多於信仰本質。1521年路德在沃木斯國會(Diet of Worms)被召見,堅拒收回所寫的書冊,發出震撼古今的宣告:「除非用聖經和清楚的道理,證明我有罪---我不接受教皇和議會的權威,因他們彼此矛盾---我的良心已被上主的道所束縛;我不能,亦不願撤回任何東西,因為違背良心是不對的,也是不安全的。願上主助我。」然而,神聖羅馬帝國已頒下諭旨,判定路德為異端,人人得而誅之。

1529年皇帝安內攘外後,銳意執行沃木斯諭旨,但十四德國諸侯,聯名上書,堅持不能輕意廢除1526年在斯拜耳國會(Diet of Speyer)通過的和平協定---諸侯屬土的信仰,隨王侯所定。他們押下名字和生命,保衛福音信仰的自由,自稱Protestari—見證者或抗議者,這是基督新教被稱或自稱Protestant的由來。

1530年,改革信仰者發表奧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行文溫婉,肯定傳襲,和追求大公教會的團結,竭力尋求與羅馬教廷的和解。從奧斯堡信條的精神看來,Protestant 是自表的認信,多於對著幹的抗争。

撇開歷史處境,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其實是兩條了解信仰的不同進路。前者強調豐盈的基督(total Christ)。信仰的依據,除了聖經,還有幫助我們了解聖經的教會傳襲:聖禮(事)的施行,教宗的訓示,教階(神職人員)的教化,大公議會的議決,訂立的法典,聖徒的典範,教父的著作。使徒彼得是基督地上的代表,教宗是彼得歷史的延續,而各地的主教,是教宗空間的延伸,地方的代表。

基督新教推崇唯獨基督(only Christ),強調個人與上主的關係,聖經是獨一的權威,教會的傳襲要被聖經所宙度,改革教會要不斷改革,自強不息。其實兩者可互相補充,推向極端,便異化為形式因循,或個人主義。

馬丁路德指出福音信仰的核心:基督徒是最自由的君王,不受任何宰制;但又是最臣服的僕人,甘心服事眾人。

宗教改革運動強調回歸聖經的福音精神,這福音精神是自由,也是承担---心靈得釋放後向社群的承担,作為對上主恩典的回應。這福音精神也是天主教會梵蒂岡第二大會(1962-65)所倡導的。而馬丁路德也視自己的工作為進諫者,也許他不會反對,他祇是一位忠誠的叛徒(loyal rebel)罷了。

註:伍渭文牧師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座副教授,前崇基學院校牧(2000-2013)。 (文章來源:承蒙允許轉載自作者臉書。版權屬作者擁有。)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