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理發光」─ 循道衛理教會盧龍光會長往台開講

「衛理發光」─ 循道衛理教會盧龍光會長往台開講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院長、同時也是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的盧龍光牧師,侃侃而談衛理精神。
為宣揚衛理精神、幫助台灣信徒更深明白衛理傳統,衛理公會23–24日邀請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同時也是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會長盧龍光牧師,來台舉行「衛理發光」講座。

年輕時曾就讀於中興大學的盧牧師,開場時表示自己此次來台非常興奮,「當時我在台中去衛理堂作禮拜時認識的第一個長輩,就是那時擔任團契領導、詩班教師的蕢建華會督。作了31年衛理宗的牧師,這也是我第一次站在台北衛理堂講道。」

至於談到此次主題:衛理宗傳統與精神,盧牧師表示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講這個?是不是要強調宗派主義?」今天很多人批評基督新教就是宗派繁多,甚至有人說這是裂解基督的身體。但盧牧師回歸現實,表示其中除了人的軟弱、歷史的因素,也是因為信仰在面對時代挑戰,發展出了不同特點。「我們拒絕自以為強的宗派主義,但跟著時代發展出的特點,是我們要去尊重且學習的。」今天如果因著神的帶領,你成了衛理宗的信徒、傳道,就要對自己的傳統有所珍惜,並發揚當中優點,他問在場會眾「要是今天有人問你衛理宗有什麼優點,你有什麼可與人分享呢?」信仰祖先們帶給人類的貢獻就是我們要去繼續的。

Q1: 什麼是Methodist?

講道時中氣十足且風趣幽默的盧牧師跟著開門見山地提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衛理宗英文叫Methodist?是不是你們很懂方法(method)?從歷史角度,盧牧師為大家介紹衛理宗的緣起。

眾所周知衛理宗最早是由約翰及查理士衛斯理(Wesley)兄弟在英國開始的運動,「衛理宗傳到中國後,有很多人翻譯它的名稱,最明顯就是取衛斯理之名而翻成『衛理』,但如果看英文原意methodist為循規蹈矩者之意,所以又有人翻成『循道會』。」不同宣教士以此不同名字在中國各自發展,直到1975年香港循道公會及衛理公會正式聯合,成立「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但其實不管叫什麼名字(後來在美國又有較自由一派組成Free Methodist,譯作『循理會』,高雄聖光神學院即為其所創),約翰衛斯理直到去世都不承認有這樣宗派存在,「他到死都認為自己是英國聖公會的牧師。」盧牧師強調,「在約翰衛斯理的教會觀只有一個–聖公會,不應該有其他宗派。」所以這也影響衛理宗的精神,「我們特別強調合一,不喜歡分門別類。譬如總部設在日內瓦長期推動教會合一的普世教協(WCC),長久來主席都是由循道衛理會的牧師擔任。」

可確實衛理宗是從約翰衛斯理而來、由他而起,這其中到底矛盾何在?原來約翰的父親是聖公會(英國國教)的牧師,當時在英國已經有了不同信仰群體出現,譬如清教徒,「因為當一個組織開始結構化,又與政治、財富、權力糾纏不清的時候,自然有很多問題發生。」型式變得僵化,講很多理論、規範,卻失去人裡面內心的部份,「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沒有跨過英倫海峽,所以直到約翰時代也出現同樣問題。」

教會氣氛低落、失去敬虔精神,所以當約翰就讀於牛津大學,發現那些自稱基督徒的人,信仰根本不認真,隨意喝酒又不參加禮拜。他就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小組(Holy Club),強調敬虔信仰,「Methodist的稱號就是由此而來,這原是當時人取笑他們保守、老古板的別號。」這帶出了衛理宗的第二個特色:看重紀律、敬虔的信仰,按照聖經的生活。

而不久約翰衛斯理便將運動組織起來,使它變得更大。可是問題來了,「當你不斷強調紀律,就很容易產生律法主義,比別人好的優越感也油然而生,副作用開始出現。」 (一)

……未完代續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