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再恐同日"再制造"教会恐同"迷思

5月17日是"国际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同性恋倡议群体在全球范围内宣扬"反恐同"讯息,继续制造恐同的迷思。 "国际不再恐同日"的由来,是1990年5月17日当日同性恋运动成<功施压令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病的名单中除名,于是自2005年起同性恋运动将此日定为「国际不再恐同日」。在「国际不再恐同日」的网站上表示「恐同」的定义为「『畏惧跟同性恋沾上关系』、『对于同性恋者极度畏惧与愤怒的反应』及『害怕对同性产生爱意,因而也憎恨这些对同性产生爱意的人。』等。」 在「国际恐同日」进行之期间,本港同性恋者教会与自由派教会合办跨宗教的座谈会,以「宗教与恐同」为题引发有关「恐同」的讨论。据《时代论坛》报导,在教会活跃地推动支持同性恋的胡露茜建议教会「多聆听边缘人和性小众的声音,不应拒绝接触他们,因耶稣是与弱小的人同行」。又说要改变教会的恐同现象的话,必须肯定性与情欲是神赐予的礼物,不能以正确与否来判断。亦有同性恋者信徒文可风表示不愿别人否定同性恋者跟神的关系。言下之意是教会拒绝接触同性恋社群,制造了「教会恐同」形象。 但事实上,教内并不排拒同性恋者,更鼓励要以爱心牧养有同性恋问题的信徒,以及积极帮助他们。教会强调的是爱同性恋者,反对的是《圣经》所称恶的同性恋行为由是而看,福音派教会持守《圣经》真理立场反对同性恋行为,根本与「恐同」沾不上边。 将反对同性恋行为者反标签为「恐同」,并自称为「小众」是全球同性恋运动的基本策略,并不限于香港。 多角度审视同性恋危害被反标签 同运积极地将同性恋议题引入公众范围,并尝试从法律层面提高同性恋行为的合法性。在香港,最鲜明的战场可说是性倾向歧视立法(SODO)及《家暴条例》,每次均引起教内的火爆争论。教会努力将同性恋对同性恋者所带来个人身心灵危害,以及其对社会结构、家庭、道德伦理等带来的危机暴露出来,引起社会多角度考虑和讨论立法问题。以2006年李安执导的同性恋电影《断背山》获奥斯卡奖项为例,当时华人教会及团体纷纷举办有关讲座及研讨会回应该电影,主要的呼声是反对电影美化同性恋,以及贬化传统一男一女传统家庭的形象,呼吁大众认清《断背山》电影后同性恋的真相。然而同运多打著"平权"的旗帜,自称为"弱势社群"、"社会小众",将反对同性恋行为的对手加上"打压小众"、"恐同"、"霸权"、"不宽容"等标签。 香港支持同性恋的倡议团体包括香港基督徒学会、香港妇女基督徒学会等,他们持同志神学立场,倡议亦充满后现代主义色彩,并与非信仰的同运组织有紧密结连行动。而香港不赞成同性恋的组织主要有明光社、维护家庭联盟、性文化学会;美国华人基督教则有大使命中心、传统家庭促进会等为主,力抗同性恋风潮。 教会宗派方面,"三宗"包括浸信会、播道会及宣会道旗帜鲜明地反对同性恋行为及有关合法化行动,而中华基督教会及圣公会小部份堂会及独立教会如九龙佑宁堂等,都倾向支持同性恋。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