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惨痛经历 劝年轻人切勿重蹈覆辙
在会上,化名"嘉诚"的过来人分享家人赌博对家庭的影响,他称自小目赌父亲沉迷各式各样的赌博,父母时常为此吵闹,在成长的日子缺了父亲,深刻感受到赌博很影响他和家庭。
中学及大专时期,嘉诚热爱篮球爱看NBA更加入校队,同辈都怂恿他赌波:"怎会睇波唔赌波?"、"小赌怡情"等说话,坊间也充斥著鼓励人赌波的歪理。由于他出身于赌博身家庭,深明其害,对这些说话很大反感。
他认为,今天街头能看到很多青少年篮球场打波,反映香港篮球运动很盛行,认为如果篮球博彩合法化,吸引本来不打算参与赌博的人也加入行列,导致更多家庭破裂,必定对社会带来更多的祸害。他说:"作为一个热爱篮球的人,希望社会变得更好,而不是变得更坏。篮球博彩绝对不符合一个社会责任和社会公义的做法,得到的博彩税绝对不能弥补更多家庭的破碎。"
另有案主(化名阿俊)19年前开始赌博,从数十元到数千元,逐渐陷入赌博深渊,靠家人还债,最后与家人关系破裂,但仍未杜绝赌瘾。在接受工业福音团契辅导下,经过六年时间暂时成功停止赌博,认真面对自己的问题,逐步与家人和朋友修补关系。他并且指出:"惟有认识自己的无力,才能真正面对问题和走向未来。"今天他坚决反对篮球赌博合法化,劝喻年轻人切勿重蹈覆辙。
明光社批评咨询文件偏袒马会
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发出的《篮球博彩规管制度咨询文件》提到,将博彩监管范围扩大至篮球赛事,并未显著影响年轻族群参与赌博的情况。根据马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8至21岁的投注者占比过去五年来始终保持在2%以下的低水平,表示扩展博彩活动并未导致年轻人投注比例上升。 然而,明光社总干事蔡志森批评咨询文件过度依赖马会提供的数据,缺乏独立分析,质疑政府未审慎评估利益冲突。他直指马会已成"大到不能倒"的金主,透过博彩税及捐款影响政策,过去扩张赌博项目均获政府放行。 明光社又指,政府2003年赌波合法化后的承诺,诸如定期对社会影响评估、限制赛事种类等均未兑现,质疑"有节制赌博"只是"空话"。此外,社福机构因依赖马会捐款而难以公开反对,削弱社会监督力量。
蔡志森要求政府先委托独立机构全面研究赌波20年来的社会影响,再作决策,而非仓促通过马会主导的咨询,并呼吁公众参与"一人一信反对篮球博彩合法化"。 60%高中生参与非法赌波 篮球更具吸引力
此外,有机构分析数据反映政府低估青少年赌博的问题。工业福音团契问题赌徒复康中心主任冼家慧指出,足球博彩合法化20年来,投注额由160亿激增10倍(2023/24年度达1,603亿)。该中心一直以来接触不少病态赌徒,根据其数据显示,过去5年25岁以下求助个案占近7%,39岁以下新个案更高达36%。更值得关注是67%求助者表示20岁前已首次接触赌博,反映青少年过早涉赌问题严重。 根据该中心的数据,与足球博彩相关的求助个案比例(合法赌波60.5%、非法赌波12.9%)高于赛马(合法赌马55.4%、非法赌马8.6%)及六合彩(53.1%)。冼家慧表示:"由于年青人普遍热爱篮球,若篮球博彩合法化,将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注,进一步推高赌博问题,预期相关求助个案将显著上升。"
篮球博彩违背保护儿童及家庭政策
维护家庭基金亦同意政府严重低估篮球博彩合法化对青少年及家庭的冲击。机构引用东华三院平和坊去年3至4月进行的赌波研究,60%高中生曾参与非法赌波,其中20%未成年已开始赌博,求助个案更三年内激增近3倍(7.2%至21.1%),反映现行监管失效。
基金会质疑,若仅为增加15亿税收而开放篮球博彩,将造成更大社会代价,与政府保护青少年、家庭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当前社福界、宗教界已疲于应对青少年精神健康及家庭问题,扩大合法赌博范围只会雪上加霜。 基协家庭服务中心创办人、"戒赌牧师"之称的萧如发牧师以视频表达意见,25年前政府已用打击非法赌博为由开放赌波,但多年来非法赌博不但未减,问题反而恶化,以致投注人数日见增加、赌徒亦趋年轻化。
萧如发牧师警告,篮球对年轻人吸引力更大,若开放赌篮球,后果将比赌波更严重。他根据辅导经验指出,年轻求助者多曾参与赌波,强调"任何赌博都害人害己",为了更多家庭及年轻人,反对将篮球赌博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