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以德博士對精神健康的探究

作者:俞敬群牧師 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我的身體一旦會被埋在土裏淹沒…...我的靈魂卻可遺贈與神。」這一句話,可說與早期希臘哲學中的二元論脈絡相連。二元論的理論有二: 一、身體與罪惡分成兩個主題。 二、身體與靈魂分成兩個主題。 主張前一說的人,他們認為人犯罪是由於罪本身的驅使,所以人的身體不負責任。換句話說,這一學說在邏輯上有矛盾。於是,人藉此作為犯罪的護身符。主張後一說的二元論者 ,到了培根,已經過了兩千一百多年之久。在哲學的範疇中,仍然流傳不衰。柏拉圖在公園四百多年以前所創的哲學,其中靈魂是他中心思想之一,出於意料,今日演變成心理學 的專門課題。 最近讀到鮑以德博士(JEFFREYH.BOYDM.D.)所著的心理學《SOUL PSYCHOLOGY》一書。其中有關靈魂的五種意義,可說是全書最富特色的,也是其他心理學的書籍上所罕見的。作 者把靈魂一字由希臘、羅馬、希伯來文的意義,並拉丁ANIMUS(意即靈魂)字源所包含的意義,綜合在一起而富有創意的加以詮釋,給我很深的印象。今根據原文分述於後。 (一)靈魂是身體的活力--一個人身體的生機是依賴靈魂而存在的。一旦,靈魂離開了身體,那人就不能呼吸,不能行動,於是就落入死亡的狀態。記得我在童年時,曾經看見 有人白晝提著燈籠,燈籠上罩著一件衣服,籃裏提著一隻公雞。一面走,一面喊著說:「×××回來啦!」意思是要把那小孩出殼的靈魂從路上喊回去,使那生病的小孩子可以痊 癒。這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但是,這一件事卻合乎希望的哲學思想--人是有身體,有靈魂的。靈魂雖然不像身體那麼具體。肉眼可以看得見,但是靈魂的價值卻勝於身體。海爾 特(HARRET B.STOW, 1852)在他所寫的《奴隸》一文中,有一段非常莊嚴的話:「主人啊!我的靈魂不是屬於你的。你用金錢買了我,你也不能佔有我的靈魂。」在西方大的心理 學家,他們認為植物也有靈魂,何況人呢? (二)靈魂與才能同時增長--在拉丁文中靈魂一字包括,生命、精神、智力、熱情等含義。身體與靈魂是一神秘的聯合。我曾經在電視看到一個饑荒中的少年,骨瘦如柴,那個 十六歲的少年的體重只有十八磅,發育不正常,同樣,一個十六歲的人,他的智力方面只有六歲那麼高,豈不也是成了心理發展不正常的人麼?自然界的植物需要陽光才能生長。 靈魂並不是從母腹生的。是怎麼產生的呢?有兩種說法:一派說不知道。一派說是從神來的。 (三)靈魂與自覺相連的關係--靈魂有敏感度。尤其是大腦皮質(CORTEX OF BRAIN)眼睛看見什麼立刻有認知是某種東西的能力。心想看什麼就會自動地去尋找作出反應。現代 科學發達,在這方面的知識有更多的瞭解。科學家發現,就是想像的事物也可以滲入人的靈魂。腦部神經系統的分佈,使全身貫通而且有自動調整的作用。科學家認為植物也有魂 。加入一個人向他家裏所養的盆景花樹講話,那花會長得比平常大。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四)靈魂與理智有關係--生物學、精神分析學、心理學與醫學等都與靈魂有關係。有的病人向醫師說:「我身體時常不對勁。」又如:「我感到失望!」這一類的話都帶有理 智的成分。有的心理學家認為靈魂(SOUL)與精神(MIND)是相等的。總之,移情作用、投射作用,這都不是身體所能操縱的。奥古斯丁說:「人不能安靜的心,直到主進入才能 安靜。」他這句名言,充分說明了靈魂與理智密切的關係。 (五)靈魂是整個人格--今日的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說:「身體至上的文化。」新聞鏡頭大部分是三十五歲至四十歲之間的男女。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一本百科全書(THE NEW ENCYCLOPADIA BRILNNICA)全部共有三萬頁之多。關於「靈魂」一字在全書中所占的篇幅不到半頁,比「頭髮」一字所占的篇幅還少。由此可見人對靈魂疏忽的程度。同時,也可 以推測人對人格修養方面的疏忽了。名畫家所繪的畫,音樂家所作的樂曲,是整個靈魂的表現。醫生對病人,是從病人的整體來著想。並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今日好些精神 方面的病,都是破壞了人整個和諧而引起的。總之,靈魂不是支離破碎的。科學並不能滿足人性的需要。有限的醫學、生物學兩方面的知識也無法解釋人死後的問題。靈魂與身體 的關係,縱使心理學家也不能指示人一條正路。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鮑以德博士從美國近代心理學家的主流學派,個案研究,歷史上著名神學家對靈魂的解說,哲學和醫學的觀點關於人類精神健康這一重要的課題,根據研究得到了結論,也認為不 可缺少的有下列三個綱領。 一、你的靈魂與神要維持正常的關係。 二、你死後仍然有將來存在。 三、你是被邀請可享有神國的利益。 這位美國靈魂研究學會(SOUL BESEARCH INSTITUTE)的心理學家所寫的這本書,對今日沉迷聲色而忽略靈魂的世人,無疑的,產生了暮鼓晨鐘的作用! #全文原刊於《和諧之歌》,經作者同意後轉載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