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此前报导过【实用资源】2025大斋期属灵操练"多型态"教会和机构以多种型态迎来预苦期。让我们也认识下有关这基督教重要时期的意义。
1. 圣灰星期三
圣灰星期三是四旬期的开始,这一天是主显节后的第八个主日(3月2日)结束后的第一天,于今天(3月5日)开始。四旬期是反思耶稣基督的苦难与死亡的季节,持续40天,不包括周日。此期间,教堂的礼仪颜色从白色转为紫色。
在天主教传统中,大斋期期间会禁食肉类,以表示对主受难的参与。
每年大斋期前,人们会举行狂欢节,以庆祝肉食的节日。来自拉丁语“carne vale”,原来此词就是"嘉年华"(Carnival)的来源,原意为"告别"(vale)"肉类"(carni)。大斋期期间基督徒会禁食肉类和某些食物,因此人们通常是在大斋期(四旬期)开始之前庆祝,嘉年华原为教徒聚会和庆祝的时刻,让人们在禁食之前享受美食、舞蹈和各种娱乐活动。随著时间的推移,嘉年华已经演变成一种与信仰无关的庆祝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巴西的里约嘉年华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嘉年华。在大斋期开始前,一切所有庆祝活动都会结束。
有记载表明,圣灰星期三在额头上涂灰的仪式始于公元10世纪,但曾一度被遗忘,后来再度普及。在圣灰星期三的礼拜中,牧师会将烧焦的棕榈树枝浸入水中制作的灰烬,画在会众的额头上,并宣告:"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 3:19)。"当信徒们把灰烬撒在头上或涂在额头上时,这表示他们忏悔自己的罪。这是一种公开承认罪行的行为,象征著罪孽如灰烬般无法消除的羞耻。这是一种反思人类罪恶、有限性和生命短暂的觉醒,并祈求上帝的宽恕与帮助。
对于一些牧师、神学家和信徒来说,四旬期的意义可能并不明显,尤其是对于不遵循常规教会日历的教会。然而,对于那些全年遵循以耶稣基督生平为中心的教会信徒来说,主显节后的八周以及随后的七周大斋期和复活节期间的每一周、每一天都非常重要。
2. 四旬期
1)意义
四旬期,又名大斋期、预苦期是指从圣灰星期三到复活节的40天(复活节前的46天),是灵性操练的时间,旨在透过信仰成长和悔改来准备迎接复活节。这段期间,基督徒会默想耶稣在十字架上为人类罪孽所受的苦难。
四旬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教会,当时信徒通过禁食来准备圣餐,纪念耶稣被撕裂的身体和流出的鲜血,以此赎罪并参与主的苦难。
2)时期
四旬期于圣灰星期三这一天开始,每年的具体日期跟据复活节的日期而定。今年2025年的圣灰星期三是3月5日。圣灰星期三由教宗额我略一世于6世纪定为四旬期的开始。
在一世纪时,大斋期最初只持续40小时,对应耶稣在坟墓中度过的时间。随后在3世纪,这段时间被视为复活节前的准备期,后来延长至30天。最终,在325年的尼西亚会议上,这个数字被首次定为"40天"。这一做法在330年亚他那修和348年耶路撒冷的西里尔(Cyril of Jerusalem)的教义问答中均有记载。 在东方教会中,从公元600年左右开始庆祝四旬期,为期七周(包括棕枝主日在内为36天),而西方教会则持续六周(即26天),不包括周六和周日。耶路撒冷的教会仍然遵循4世纪的40天斋戒,随后在7世纪时,西方教会开始遵守与今天相同的40天纪念仪式。
3)活动
四旬期的主要活动是禁食,并思想自己的罪与基督的赎罪。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严格遵守大斋期的禁食规定。在大斋期,通常只允许吃晚餐前的一餐,禁止肉类、鱼类以及牛奶和鸡蛋制成的食物。然而,自8世纪以后,这些规定逐渐放宽,14世纪时以禁食祈祷取代了斋戒的严格性,15世纪时午餐成为常见的宗教习俗,晚上也可吃一顿简餐。
在那时期,在大斋期期间,娱乐活动如戏剧、跳舞和阅读浪漫小说依然被禁止,奢侈的穿著和饮食也受到限制。相反,人们被鼓励参加慈善活动、礼拜和祈祷。对今天的基督徒,教会会鼓励信徒透过读经、祈祷、禁食、克己、节制和悔罪,多作自省,放下私欲,改掉坏习惯等,经验基督的受难与受死,并在复活日与基督一同复活过来,灵性生命得以更新成长。信徒亦会被鼓励在这期间行善。
1517年宗教改革后,许多与四旬期相关的仪式被简化或废除,但中世纪教会将大斋期视为忏悔的时期的理念仍然被接受,人们继续透过共同祈祷书中的忏悔主题庆祝大斋期。
主要时间
圣灰星期三:大斋期的第一天 受难周:复活节前一周 棕枝主日:圣周开始的星期日 濯足节星期四:基督举行最后的晚餐的星期四 耶稣受难日: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星期五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