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此前報導過【實用資源】2025大齋期屬靈操練「多型態」教會和機構以多種型態迎來預苦期。讓我們也認識下有關這基督教重要時期的意義。
1. 聖灰星期三
聖灰星期三是四旬期的開始,這一天是主顯節後的第八個主日(3月2日)結束後的第一天,於今天(3月5日)開始。四旬期是反思耶穌基督的苦難與死亡的季節,持續40天,不包括週日。此期間,教堂的禮儀顏色從白色轉為紫色。
在天主教傳統中,大齋期期間會禁食肉類,以表示對主受難的參與。
每年大齋期前,人們會舉行狂歡節,以慶祝肉食的節日。來自拉丁語“carne vale”,原來此詞就是「嘉年華」(Carnival)的來源,原意為「告別」(vale)「肉類」(carni)。大齋期期間基督徒會禁食肉類和某些食物,因此人們通常是在大齋期(四旬期)開始之前慶祝,嘉年華原為教徒聚會和慶祝的時刻,讓人們在禁食之前享受美食、舞蹈和各種娛樂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嘉年華已經演變成一種與信仰無關的慶祝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巴西的里約嘉年華和意大利的威尼斯嘉年華。在大齋期開始前,一切所有慶祝活動都會結束。
有記載表明,聖灰星期三在額頭上塗灰的儀式始於公元10世紀,但曾一度被遺忘,後來再度普及。在聖灰星期三的禮拜中,牧師會將燒焦的棕櫚樹枝浸入水中製作的灰燼,畫在會眾的額頭上,並宣告:「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世記 3:19)。」當信徒們把灰燼撒在頭上或塗在額頭上時,這表示他們懺悔自己的罪。這是一種公開承認罪行的行為,象徵著罪孽如灰燼般無法消除的羞恥。這是一種反思人類罪惡、有限性和生命短暫的覺醒,並祈求上帝的寬恕與幫助。
對於一些牧師、神學家和信徒來說,四旬期的意義可能並不明顯,尤其是對於不遵循常規教會日曆的教會。然而,對於那些全年遵循以耶穌基督生平為中心的教會信徒來說,主顯節後的八週以及隨後的七週大齋期和復活節期間的每一周、每一天都非常重要。
2. 四旬期
1)意義
四旬期,又名大齋期、預苦期是指從聖灰星期三到復活節的40天(復活節前的46天),是靈性操練的時間,旨在透過信仰成長和悔改來準備迎接復活節。這段期間,基督徒會默想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人類罪孽所受的苦難。
四旬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教會,當時信徒通過禁食來準備聖餐,紀念耶穌被撕裂的身體和流出的鮮血,以此贖罪並參與主的苦難。
2)時期
四旬期於聖灰星期三這一天開始,每年的具體日期跟據復活節的日期而定。今年2025年的聖灰星期三是3月5日。聖灰星期三由教宗額我略一世於6世紀定為四旬期的開始。
在一世紀時,大齋期最初只持續40小時,對應耶穌在墳墓中度過的時間。隨後在3世紀,這段時間被視為復活節前的準備期,後來延長至30天。最終,在325年的尼西亞會議上,這個數字被首次定為「40天」。這一做法在330年亞他那修和348年耶路撒冷的西里爾(Cyril of Jerusalem)的教義問答中均有記載。 在東方教會中,從公元600年左右開始慶祝四旬期,為期七週(包括棕枝主日在內為36天),而西方教會則持續六週(即26天),不包括週六和週日。耶路撒冷的教會仍然遵循4世紀的40天齋戒,隨後在7世紀時,西方教會開始遵守與今天相同的40天紀念儀式。
3)活動
四旬期的主要活動是禁食,並思想自己的罪與基督的贖罪。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嚴格遵守大齋期的禁食規定。在大齋期,通常只允許吃晚餐前的一餐,禁止肉類、魚類以及牛奶和雞蛋製成的食物。然而,自8世紀以後,這些規定逐漸放寬,14世紀時以禁食祈禱取代了齋戒的嚴格性,15世紀時午餐成為常見的宗教習俗,晚上也可吃一頓簡餐。
在那時期,在大齋期期間,娛樂活動如戲劇、跳舞和閱讀浪漫小說依然被禁止,奢侈的穿著和飲食也受到限制。相反,人們被鼓勵參加慈善活動、禮拜和祈禱。對今天的基督徒,教會會鼓勵信徒透過讀經、祈禱、禁食、克己、節制和悔罪,多作自省,放下私慾,改掉壞習慣等,經驗基督的受難與受死,並在復活日與基督一同復活過來,靈性生命得以更新成長。信徒亦會被鼓勵在這期間行善。
1517年宗教改革後,許多與四旬期相關的儀式被簡化或廢除,但中世紀教會將大齋期視為懺悔的時期的理念仍然被接受,人們繼續透過共同祈禱書中的懺悔主題慶祝大齋期。
主要時間
聖灰星期三:大齋期的第一天 受難週:復活節前一週 棕枝主日:聖週開始的星期日 濯足節星期四:基督舉行最後的晚餐的星期四 耶穌受難日: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星期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