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伦理道德指向 何志彬校牧 2006年8月10日星期四 上午4:18 "通识教育"这个名词对于我们来说相信并不陌生,早在2000年时,香港教统会己开始建议采用"三、三、四"学 制,以便推行更灵活、更连贯和多元化的高中课程,并落实于2009年9月正式实施。而根据的教育统筹局宗旨"通识教育科旨在透过探究各类议题以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学生 对社会的触觉。"而课程内容主题亦涉及学生个人、社会和世界三方面,期望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不同观点,联系不同范围的知识,扩阔视野,并对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及判断 ,成为终身学习者。因此有所谓通识教育的ABC,包括加强学生对时事的触觉(Awareness);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看事物的角度(Broadening)及提升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无可否认,如没有知识的基础,单有批判性思考则属空谈,因此"通识教育"强调必须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世界的触觉。然而学生如何理解这些知识及建构他们的观点,往往 也受著文化、政治、家庭及社会的因素所影响,而这方面更是"通识教育"所重视,要从多个向对去看事物。不过,除了加强时事触觉、扩阔知识基础及建立批判性思考能力外, "通识教育"的终极向度是甚么?有了以上三方面的训练,是否就能够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 保罗在歌罗西书郑重的向教会呼吁,要将神在基督里所成就的救恩向外邦人传扬:"我们传扬他,是用诸般的智慧,劝戒各人,教导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 前。"(西1:28) 笔者认为保罗在这里已一早已主张以"通识教育"的观念,并应用于布道及基督教教育的范畴之内,包括:第一、透过"诸般的智慧"(透过增强及广阔的知识基 础);第二、"劝戒各人"(帮助对方深化于内心)及第三、"教导各人"(并指引或引导对方)。然而保罗还指出一个更重要的目标,乃是要带领对方整全地归向神。这一方面亦与" 创造神学"的观点一致,事实上,神赐人有理性(神的形象),并非单是叫人知道人比万物优越,单靠透过理性去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更要显明神的心意,祂是一位主动与人沟通 并与人复和的神。可惜人因犯罪的原故失去了起初原有的人性,而只有藉著救恩,人才可以恢复原有的人性,并与神复和(西1:13-15),这样才是真正"在基督里完完全全地引到神 面前" (西1:28) 。 换言之,当我们探讨"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的同时,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应透过多元化的知识,多角度的思维及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带领他们 归向基督。在一个无神论的社会里,人们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忽略了罪性的问题。得著救恩本身,相信比起单单知道有关救恩的知识或建立客观批判的能力同样重要。 教会群体或办学团体应当关注"通识教育"的方向,不应只停留于加强学生触觉、扩阔学生知识基础及提升他们的批判能力,以上不过是一些过程目标(Process goal),而并非终 极目标(Ultimate goal)。正如一个人努力不懈地去磨刀,这刀必然愈来愈锋利。不过,我们也必须小心善用它,有人可利用此刀作奸犯科,也可以利用此刀造福人群。另一方面, "通识教育"所涉及的离不开人与人、并人与神的范畴,故此学生对各议题的深究和探讨的内容,正与基督教伦理学所关注的课题有关。倘若"通识教育"只停留于建构知识及批 判思考方法的训练,却忽略了其伦理道德的终极指向,笔者恐怕"通识教育"最终也成为道德相对主义的副产品,将来也陆V练了更多对伦理道德问题了若指掌,生活行为却不合乎 道德的人 —"知而不行",这是我们值得再思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