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巴掌日"呼吁停止体罚应正面管教儿女

「没有巴掌日」呼吁停止体罚应正面管教儿女
防止虐待儿童会向全港家长呼吁:请从今天开始停止体罚儿童,为孩子打造和谐及正面的成长环境。(图:防止虐待儿童会)
防止虐待儿童会响应国际间的"没有巴掌日",于4月30日举行"没有巴掌日"社区教育活动,呼吁停止体罚儿童。

1998年,美国开始发起"没有巴掌日"(SpankOut Day USA),以引起社会对需要终止体罚儿童的广泛关注,同时推广以非暴力方法教导儿童。自此,国际社会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没有巴掌日",呼吁停止对孩子体罚。

防止虐待儿童会自2005年起每年均响应"没有巴掌日"推行倡议及教育活动,今年于黄大仙区举办了"没有巴掌日"嘉年华,鼓励以正面方法管教儿童、不要向孩子体罚,并借此呼吁社会大众为儿童全人健康成长,停止使用暴力。嘉年华内容包括表演、游戏摊位、展览、亲子手蜡、嘉宾分享、"家长松一松",并有"孩子心声时段"鼓励儿童说出对成人体罚儿童的意见和对父母的期望。

体罚 = 管教?

防止虐待儿童会表示,现时仍有不少家长经常使用体罚去管教子女,当孩子捣蛋、发脾气、不小心闯祸、与兄弟姊妹争执,又或是行为和表现不能达到家长的期望时,很多家长便立即想到惩罚,而最常用的惩罚方法就是体罚。体罚会为儿童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亦未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错误,其实非体罚形式、积极正面管教方法,都远比体罚更能有效诱导儿童。

体罚会带来一些后遗症,首先是会令孩子学到更多的负面及攻击的行为,以及误认为攻击及惩罚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曾有家长投诉大儿子时常打弟弟,大儿子理直气壮地反驳:"爸爸妈妈也打我,为什么我不能打弟弟?"

体罚儿童并非管教良方,既破坏家庭和谐,孩子会效法以暴易暴,更令儿童身心受损。长期的体罚更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降低他们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可以"就住来打",力道及情绪不会失控。事实上,不少虐儿个案的施虐者也是由误以为造成较少伤害的体罚开始,然而体罚的严重程度却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升级,以致后悔莫及。

法例禁止体罚儿童

该会指出,香港已有法例禁止学校体罚学生,在幼儿中心不得体罚儿童,同时亦不可向犯法的儿童及少年施行体罚。虽未有明文法律禁止在家中体罚儿童,但根据《侵害人身罪条例》,若父母或照顾者因故意虐待或忽略儿童,或导致儿童受虐待或忽略,包括独留或体罚儿童,令他们受到不必要的苦楚或健康损害,就是违法。据此条例,家长亦有机会因体罚孩子而犯法。

目前全球已有29个国家立法全面禁止体罚儿童。立法禁止体罚儿童可提升公众保护儿童的意识,鼓励社会以积极正面的方法培育儿童,缔造和谐家庭,更有宣示及教育的意义,订下拒绝暴力的立场,落实"暴力零容忍"。立法的同时要加强对家长的支援,帮助家长掌握体罚以外有效的管教。

正面非暴力的管教

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痛惜孩子的,只是觉得除了打以外就无计可施,对此该会指出,管教儿童是需要的,但必须使用非暴力的方法去管理孩子的行为,同时要有建设性地帮助孩子成长。在教导孩子时,家长先要了解儿童的需要及解读孩子的行为,从而帮助孩子作出改善。

当儿童的需要未能得到满足时,他们会透过各种行为和情绪表达出来。如孩子吵闹,可能是由于他们觉得被忽略,希望借此令家长注意他们。如家长能辨识儿童行为背后的需要,避免把一些"发展需要"误解为"问题行为",便可以因应处理,而非以惩罚来压制。对于孩子正确及已改善的态度和行为,更要予以赞赏及鼓励。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管教孩子的基础,父母理解孩子,正面沟通,聆听子女心声,并以身作则,孩子会更愿意合作。

防止虐待儿童会向全港家长呼吁:请从今天开始停止体罚儿童,为孩子打造和谐及正面的成长环境。祝愿每个家庭天天都是"没有巴掌日"!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