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巴掌日」呼籲停止體罰應正面管教兒女

「沒有巴掌日」呼籲停止體罰應正面管教兒女
防止虐待兒童會向全港家長呼籲:請從今天開始停止體罰兒童,為孩子打造和諧及正面的成長環境。(圖:防止虐待兒童會)
防止虐待兒童會響應國際間的「沒有巴掌日」,於4月30日舉行「沒有巴掌日」社區教育活動,呼籲停止體罰兒童。

1998年,美國開始發起「沒有巴掌日」(SpankOut Day USA),以引起社會對需要終止體罰兒童的廣泛關注,同時推廣以非暴力方法教導兒童。自此,國際社會將每年的4月30日定為「沒有巴掌日」,呼籲停止對孩子體罰。

防止虐待兒童會自2005年起每年均響應「沒有巴掌日」推行倡議及教育活動,今年於黃大仙區舉辦了「沒有巴掌日」嘉年華,鼓勵以正面方法管教兒童、不要向孩子體罰,並藉此呼籲社會大眾為兒童全人健康成長,停止使用暴力。嘉年華內容包括表演、遊戲攤位、展覽、親子手蠟、嘉賓分享、「家長鬆一鬆」,並有「孩子心聲時段」鼓勵兒童說出對成人體罰兒童的意見和對父母的期望。

體罰 = 管教?

防止虐待兒童會表示,現時仍有不少家長經常使用體罰去管教子女,當孩子搗蛋、發脾氣、不小心闖禍、與兄弟姊妹爭執,又或是行為和表現不能達到家長的期望時,很多家長便立即想到懲罰,而最常用的懲罰方法就是體罰。體罰會為兒童帶來不少負面影響,亦未能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錯誤,其實非體罰形式、積極正面管教方法,都遠比體罰更能有效誘導兒童。

體罰會帶來一些後遺症,首先是會令孩子學到更多的負面及攻擊的行為,以及誤認為攻擊及懲罰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曾有家長投訴大兒子時常打弟弟,大兒子理直氣壯地反駁:「爸爸媽媽也打我,為什麼我不能打弟弟?」

體罰兒童並非管教良方,既破壞家庭和諧,孩子會效法以暴易暴,更令兒童身心受損。長期的體罰更會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降低他們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

有些父母認為自己可以「就住來打」,力道及情緒不會失控。事實上,不少虐兒個案的施虐者也是由誤以為造成較少傷害的體罰開始,然而體罰的嚴重程度卻在不知不覺中逐步升級,以致後悔莫及。

法例禁止體罰兒童

該會指出,香港已有法例禁止學校體罰學生,在幼兒中心不得體罰兒童,同時亦不可向犯法的兒童及少年施行體罰。雖未有明文法律禁止在家中體罰兒童,但根據《侵害人身罪條例》,若父母或照顧者因故意虐待或忽略兒童,或導致兒童受虐待或忽略,包括獨留或體罰兒童,令他們受到不必要的苦楚或健康損害,就是違法。據此條例,家長亦有機會因體罰孩子而犯法。

目前全球已有29個國家立法全面禁止體罰兒童。立法禁止體罰兒童可提升公眾保護兒童的意識,鼓勵社會以積極正面的方法培育兒童,締造和諧家庭,更有宣示及教育的意義,訂下拒絕暴力的立場,落實「暴力零容忍」。立法的同時要加強對家長的支援,幫助家長掌握體罰以外有效的管教。

正面非暴力的管教

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痛惜孩子的,只是覺得除了打以外就無計可施,對此該會指出,管教兒童是需要的,但必須使用非暴力的方法去管理孩子的行為,同時要有建設性地幫助孩子成長。在教導孩子時,家長先要了解兒童的需要及解讀孩子的行為,從而幫助孩子作出改善。

當兒童的需要未能得到滿足時,他們會透過各種行為和情緒表達出來。如孩子吵鬧,可能是由於他們覺得被忽略,希望藉此令家長注意他們。如家長能辨識兒童行為背後的需要,避免把一些「發展需要」誤解為「問題行為」,便可以因應處理,而非以懲罰來壓制。對於孩子正確及已改善的態度和行為,更要予以讚賞及鼓勵。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管教孩子的基礎,父母理解孩子,正面溝通,聆聽子女心聲,並以身作則,孩子會更願意合作。

防止虐待兒童會向全港家長呼籲:請從今天開始停止體罰兒童,為孩子打造和諧及正面的成長環境。祝願每個家庭天天都是「沒有巴掌日」!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