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笛卡儿在童年时代,就爱好沉思,爱好读书,爱好书中的那些金玉良言。他说:"读珍贵的书籍,就是与先贤对话。"他从积年累月所读的各种书籍中,提高了他的思想,同时也获得了作者们思想的精华。在他受教育的阶段,也不乏名师的指导。在二十三岁时,他已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随后有九年的岁月,他漫游欧陆,关于哲学、人生、宗教等等问题。他锲而不舍的沉思默想历九年之久,自创了一套新的思维方法。他说:"我不希望充作世界大舞台上演剧的一名演员,而只希望作一个旁观者。"读他所著的《方法论》、《默想录》,可见这位哲人冲谦的心意。在哲学方面他有那么卓越的成就。他却没有要骑在人颈项上的那种傲气。
若干世纪以前,人对哲学研究,好些问题,各派仍在争论之中,到笛卡儿时代,仍在怀疑。但是,他并无意评论别人的理论。他一生致力于理性的探究。并且制定了方法,尽力的追求真理。
笛卡儿的理性哲学中,他把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过于相信自己的才能。缺乏思考,牠的特征是仓猝下判断。一旦怀疑自己的决定,于是就会迷失方向。徘徊终生。一类是具有足够的感觉和虚心。这类人的特征是承认在分辨真伪的事方面,别人比自己强。并以信服别人的意见为满足,而不以自己的理性去追寻正确的真际。换句话说。这两种人都缺乏善用理性。假如,你留意日常所接触的人,你会发现这两种类型的人,今日仍然活生生的在你的周围跟古代一样。
笛卡儿除了洞悉人的本性之外,他发现逻辑上三段论法,其中有的法则,只能解释已了解的事物,而不能用于探究所不知道的事物。虽然有正确和卓越的定律,但其中会出现无需要甚至有害的糟粕。使人难分真伪的结果。
若干世纪以来,哲学的研究,似乎都在走"老路"。笛卡儿说了一个颇动人的比喻。他说:"这犹如回旋于群山中的通路,经过不断的踏用之后,此路逐渐变成了平坦宽敞的大道。这种山路纵然弯曲回旋,但是徜徉其间,比直爬山岭,下入深谷,以求行走直路要容易得多了。"人性如此,哲学也如此。哲学虽如平原中的金字塔,也仍未达到臻于完善的境界。
那么,笛卡儿,他的方法是什么呢?简略的说,他不是根据三段论。乃是以理性出发。他采取下列四个定律。今照他的原意略述如下:
一、某件事在未曾清楚明白之前,绝对不接受牠。他说:"除了在我们的理性之中,既清楚又明了,而毫无怀疑余地的事物之外。不作任何其他的判断。"
二、在审察每一项困难中,尽可能的把问题分成若干部份。以达到充份的解决。
三、由最简单和最容易明了的事物著手。按次序引导自己的思想,他说:"渐渐地和逐渐地达到最复杂之事的知识,甚至在那些本质上原无先后次序的事物,也假定排列层次。"
四、他说:"在每一研究上,枚举事实要周全,而且审查要普遍,俾可确实的知道,没有任何遗漏"。
笛氏以几何学说明他的方法。他说:"这种方法,使我最满意的地方……可以很有把握地在一切事上运用我的理性。即使不能达到绝对完全的地步,至少也达到了我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笛卡儿,他可说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哲学家,在他理性主义的理论中包含著过去哲学家的精华。除了推理以外,他以数学方法来证明。所以,他的哲学不但影响了教会由根深蒂固的传统而走向信仰与行为并行的实践路缘,也影响了政治。有人认为他的哲学也影响了当时的美学的理论。在《默想录》中,他说:"虽然我本身是一个实体,而我心中得有实体底观念;然而,要不是真的有一个无限的实体把这无限的实体底观念放在我里面,以一个有限的我,就无法发生这样一个无限的实体底观念。……牠不是我心中纯粹的产品或虚构。因为我没有能力从这个观念中减去什么,或给牠增加什么。"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见这位理性主义之父,他对上帝的本体论,以及形而上学的荧荧大端他又说:"凡是清楚地出现在我理性中的,都是真实可靠而不可否认的"。
笛卡儿所强调的理性哲学,到了后来,由"合乎理性"演变为"超理性"、"反理性"。若干世纪以来,陆续争辩的问题,在哲学的范畴中,又引起了新的争辩。而且,有的人深陷在自我的错误之中,仍然抱残守缺,以为自己研究所得的是神圣的真理。这在人的本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或多或少,出现在每一时代,那些哲学的流派之中。人岂能奢望一只四足的猪,能生出长有双翼的天鹅呢?
笛卡儿的哲学,强调理性。想不到后来演变成理性为真理。与笛氏的原意,大相迳庭。笛氏,他那慎思的思维方法,使我发觉自己本性中的惰性。他的《默想录》(也有人译为《沉思录》)使我得到了激励;得到了新的启迪。尤其他为了追寻真理,在青年时代一面旅行,一面沉思默想,历九年之久,那种治学的精神,岂不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可媲美呢?假如,我能亲眼见到笛卡儿,我会由衷的向他说:"笛卡儿,我爱你!谢谢您的《默想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