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學校可以成為時代洪流的方舟嗎?」

教會領袖研討辦學與香港教育前景

「教會學校可以成為時代洪流的方舟嗎?」
左:蘇成溢牧師以及鄭漢文。
香港教會在教育貢獻良多,然而近年來教育改革令教會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故此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在回歸十年之際,舉辦「我們當走的路」咨詢會議,回顧及檢視香港未來辦學進程,如何能繼續實踐使命。

教育改革令人受創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碩士及價值教育碩士之課程主任鄭漢文表示,香港自97之後經歷「十年教育文革」,包括辦學法團化,去除教會的教育影響力;體制ABC改革,由英式舊制改為中、美式的三三四新制;還有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讓一代人受創——包括領導思進退,教師大換血,家長忙走資,學生難適應。

教會學校傳福音並生命教育

鄭漢文表示,當前基督教教育出現兩大路向,一是「福音教育」,主旨讓學生信仰基督教,教育成為傳教的一個途徑;但未信學生在學校受教育的意義難以説明;二是以「生命教育」重新詮釋基督教教育,不用基督教的宗教語言去表達生命的光景,但這樣教會學校與一般學校所倡導的生命教育分別不大。

教會學校可為洪水中的方舟?

鄭然後以「教會學校可以成為時代洪流的方舟嗎?」引子帶出教會辦學與香港教育的前景。他認為當今至少有兩大洪流有待「方舟」解決,一是知識的洪流,人迷失於知識爆炸後的資訊社會,需要通識教育的倡議以通明之、超越之;二是價值的洪流,人迷失與工具價值觀的流行,需要價值教育去擴展之、超越之。

他表示教會學校可以成為辨明真理、詮釋生命、陳明道路的方舟。在言教上,基督教教師需要參與通識教育的發展與教學;在身教上,基督教教師需要以生命見證何等價值更高貴,更可活;在環境熏陶上,教會學校可以成為人在路上棲息得到指引的地方。

當下可走尋路向

誰還需要香港的教會學校?鄭認為青少年需要「安身的方舟」,從生命得到成長;教會學校是家長好的選擇,從而家庭蒙福,屬靈上生養衆多;香港教會學校未來還可能成為中國的「方舟」,在更大的洪水淹沒時提供教育救法。此外,通過教會學校讓教會倡導的普世價,如行公義好憐憫等,能在青少年成長時作跨國交流。

教會辦學當下需要做什麽?鄭認為破四舊之後就要立「四新」,包括學校重建,建立教會領導的團隊,為全港教師設立教師團契,培養教師成為教育上的「挪亞」,建立家長團契,多解釋教會學校的取向,然更多家長選擇教會學校。

辦學的堅持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總幹事蘇成溢牧師回應表示,教會需要明確為何要辦學,有什麽特別之處,在現實環境教會如果要堅持這些特別之處,需要以什麽模式進行。

他表示據過去發展歷史,教會辦學,第一是為了繼續傳教工作,第二是為照顧貧窮人,讓貧窮的孩子們可以讀書,今日教會辦學學要找出這個目的。他舉例中華基督教會辦學的目的是傳道結合服務,培育豐盛生命,此外他認為教會繼續辦學,需要堅持學校有信仰的熏陶,去牧養學生,教會要投放更多資源去關懷和牧養學生,並訂立新方案,促進學校、教長和教會的聯合,成為互相支持關懷模式。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