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恩光书院创办人兼院长梁永泰博士与本报记者访谈,发出"第三封信"——论基督教媒体,强调媒体的使命不限于传递福音或充当布工具,而是作为立约的记号、作为中保,必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向世人分享信仰的声音,为世界带来盼望。
基督教媒体使命岂只布道工具
梁永泰指正人们对基督教媒体的误解,以为基督教媒体仅仅是一种布道工具、福音影片或简单的消息传递。或者以为它只是某个宗派的刊物,或像论坛一样,大家在里面互相讨论争论。然而,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
他认为基督教媒体的使命远不止于此。他以突破机构的创办人苏恩佩为例说明基督教媒体的使命。1963 年苏恩佩进入美国芝加哥的慕迪圣经学院,并于一年后转到惠顿大学。她毕业后后她前往台湾,虽然普通话不流利,但仍然自荐担任《校园团契》(后来改名为《校园杂志》)主编。她提出了一个使命宣言——"基督徒知识分子的时代见证" ,她强调基督徒的身份和思考的重要性。当时,她探讨了台湾的存在主义,《校园》用信仰角度回应了当时的社会思潮。
作为罕有的一位女性,接受的神学教育并不多,但她却写下了第一本中文神学书《基督教神学思想简介》,介绍了 约17 位神学家的思想,这就是基督教媒体人的典范。视野广阔,认识社会文化。
苏恩佩后来因癌症近乎断命,1970 年她前往新加坡养病,期间她注意到华文及华人基督徒的艰难处境,于是创办了《前哨》杂志,倡导华人青年基督徒在社会中的责任。这一刊物的模式也影响了后来的《路边》事工。
随后回到香港休养时,时看到当时电影广告色情和暴力充斥,于是创办了《突破》杂志,为年轻一代提供正确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
梁永泰说:苏恩佩写下突破创刋隽言:"牢笼禁锢不了双飞翔的翅膀,严冬冰封不了泥中的种子,生命的乐章就要迸发;这刻已经来到!"这正是文字媒体、基督徒媒体的突破:与社会的黑暗交错,关心人心中的苦难。
因此突破杂志开展了"工友之声"的专栏,进行社会研究,回应整个世代的集体困境。并邀请外部学者如余光中、陈尹莹等思想家,为香港的青年提供启发,这样的先驱者正是梁永泰的启蒙导师。
作为前突破机构总干事、梁永泰忆述:"每一期的《突破》杂志我们讨论如何从信仰的角度反思某个主题。后来我们推出《Breakazine 突破书志》,编辑同工常说最后才考虑信仰;但我说,不行!强调信仰的探讨应该放在首位。我与他们共同探讨了三期主题,与编辑们发现如何思考信仰和主题的关系。尽管编辑有来自岭南大学和中大的文化研究,对圣经与神学的社会意义接触不多,无法融合。我仍然强调要将信仰纳入思考之中,这正是媒体的使命。"
基督教媒体核心理念:必须面向全球
梁永泰自身亦是突破影音媒体领域的开山元老。他曾在 1997 年香港回归前于中英84 草签的背景之时,拍摄了一部名为《根》的多元影像,影片探讨了中国历史上七个时代如何面对大变迁。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孔子、鲁迅、孙中山、王尚义、潘晓、魏京生和苏恩佩等。该片在全球华人圈子、七个城市巡回放映,展现了中国人在这一历史变迁中的勇气与智慧,成为当时多媒体制作的先驱,并在香港与海外各举办了 近100埸放映。
"我们的媒体旨在应对时代变迁,并向世人展现基督徒知识分子的见证,透过艺术来传达这些理念。"东欧变迁时,他和团队制作《再见东欧》,亲赴东欧两次访问当地的年青人;拍摄《亚太新人类》纪录片系列则聚焦亚洲城市的青年及其对未来梦想。他说:"我们拍摄亚太的青年。如果未来在亚洲、亚洲的未来在城市,城市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未来在他们对未来的梦想。因此我们捕捉亚洲六座城市青年未来的梦想。基督教媒体以这个世界的未来的作神学宣告,是经过艺术处理。"该作品本港观众超过七十万人,再发行至捷克、澳洲、加拿大等地,面向世界。
他又指出:"香港的基督徒媒体必须面向世界。当时,无论是港台、无线还是亚视的节目均缺乏非华人的全球性发行,而我们却在海外取得了良好销售。尽管团队人数不多,只有一台小型摄影机,我们仍然坚持创作,推出了《亚太新人类》、《再见东欧》、《不死的传说》、《寻找大都会》等作品。"
最近,在恩光书院的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探讨了人类文明及其所面临的三大危机。恩光书院虽然规模很小,但关注的是大问题。正如屈原的《天问》,所提的宇宙根源问题:天从何而来?地又从何而至?雪从何而造?这样的宏观思考,这就是基督教媒体。
他表示基督教媒体正是如此:"主若愿意,祂能将一个小小的《校园通讯》转变为知识分子的时代见证。《宇宙光》亦是这样开始,它除了传递个人或辅导的信息外,也与世上的知识分子进行对话,并不仅限于基督徒之间的交流。"
圣经看媒体:人神立约的记号
在《圣经》里怎么论媒体呢?梁永泰认为媒体是一个立约的记号(sign of covenant) 如同割礼或彩虹。例如,以城市为对象:在尼尼微城,约拿的宣讲促使全城悔改;而耶稣则对耶路撒冷哭泣,因为人们杀害了祂所派的众先知。"我们所写的文字是要对城市说话,我们媒体是是记 号,能产生蝴蝶效应一样。"
第二,基督教媒体是中保,人神之间的中保,哥林多前书写道,我们使神与世人和好,是基督的使者(Ambassador of Christ)。神创造万物也是使用媒体:用泥土造人、肋骨做女人,树要生出果子,透过媒体创造。媒体拥有创造性、连结性、和平的性质与象征价值。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或载道,而是媒体本身就存有文化价值。
媒体本身亦具有说故事的功能,正在说故事的时候就医治,正如以色列哲学家和教育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所说,即使是瘫痪之人也能因讲故事而振奋,自己站起来也不自觉。媒体的讲述有医治作用。
梁永泰自言,在媒体的研读和实践中累积了许多经验,对于媒体的讨论不胜枚举,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基督教媒体的责任:向世人传达上帝对时代的声音。
至于基督教媒体肩负什么责任?梁永泰认为是向世人传达信仰的宣言,并透过艺术进行表达。"举例来说,麦希真牧师离开世界,他对香港的情、对中国的情、对儿女的情,他本身对中国文化、香港社会及新加坡有意义,不单他的讲道,他作什么,而是一个人本身代表著什么。"
他引国际文学理论家爱德华·萨伊德 (Edward Said)的书《知识分子的代表》(Representation of Intellectual)说:"知识分子不是他讲什么或做什么,而是他本身就是代表著一些价值。"台湾一个基金会希望借用龙应台的名义来讨论相关议题,正是因为她的名字代表著特定的价值观和观点。"所以我们代表什么呢?基督日报代表什么呢?突破代表什么呢?恩光代表什么呢?我们出版的书籍代表什么呢?最后带来什么呢?"
然而,如果媒体总是专注于负面的信息,而缺乏正面的展望,那么,即使所言正确也将变得不足。"如果总是反中的、反香港政府的,什么都是反对的,将全世界黑暗的事物都揭露出来,你全然正确,也都是不足的,因为你没有盼望。心理学家Victor Frankl看见在集中营,乐观的人第一批先死掉、悲观的第二、面对现实的也要死——只有面对现实又有盼望才能够活下来。"他认为基督教媒体整体上、或大部份主体基调偏向悲观,或放弃现世跳步至永生。我们需要更多盼望的力量,他期待这趋势能逆转过来。
"基督徒媒体、影音媒体没有认真看看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力量,是什么性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批判意识(critical consciousness) ,如何重塑了人类的本质,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我们。"
媒体塑造现代人的认知
他再三强调:"媒体不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工具,它的性质和影响力能够深刻地塑造我们的认知,甚至重塑人类的特质。"现今,许多人都变成了低头族,面对著不断更新的信息流,感受到社交压力。他打个譬喻,人们对于延迟回复 WhatsApp 会恐惧,这些小事其实大大影响到生活的节奏和心理状态。我们无法逃避这种媒介的影响,无论是钓鱼还是在海外旅行,仿佛都被迫要时刻保持联系。
"这些变化让我们意识到,媒介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主体角色。这个话题有很多层面可以深入探讨,真的能够谈上三天三夜。"梁永泰笑说。
是次访谈为梁永泰博士的"四封信"(给香港教会、社会领袖、香港青年人、基督教媒体)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