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徒的定義
第四屆洛桑世界福音會議項目主席、海外基督使團(OMF)全球大使馮浩鎏醫生在今天(25日)早場演講,從使徒行傳看早期基督徒受逼迫與使命。他指出,在公元1世紀,安提阿教會成為使徒保羅首次使用「基督徒」一詞來指稱耶穌基督追隨者的重要場所。新約中「基督徒」一詞僅出現3次, 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門徒」一詞則出現了246次,這反映了早期基督徒的身份和使命。
這些門徒不僅是基督的追隨者,更是全心全意和承諾的代表。他們是真實的,這個詞來自拉丁文「discipulus」,意思是「徒弟」或「學習者」。
迫害從未能夠消滅教會
使徒行傳8章1、4節記載,耶路撒冷的教會遭受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馬利亞各處,往各處去傳道,從房子到房子,從未停止愛和犧牲。門徒的熱忱和犧牲使福音迅速傳播,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帶著福音,教會人數迅速增長,許多祭司對他們的信仰開放。
在使徒行傳11章,教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仰受到考驗。然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看到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安提阿和其他地方。上帝一次又一次地表明,受苦和經常的姿勢是門徒工作的關鍵策略。
馮浩鎏強調:「如果要說在教會歷史中,神一再使用的關鍵策略來促進教會的增長,那便是苦難和迫害。因為迫害從未能夠消滅教會,而妥協福音才會致命。」
無畏的門徒跨文化傳福音
那些被分散的門徒不是教會的領導者,而是普通的、未知的基督門徒。魔鬼實際上只有一個詞,那就是「你是最後1個人」。然而,門徒分散遠至塞浦路斯和安提阿,開始傳播耶穌福音好消息。他們面臨不確定性和不穩定,但仍為福音熱忱,無論走到哪裡都傳福音,這是一個無國界的運動,由早期教會的這些無名之人開始。
教會放下恩怨看到上帝的偉大
馮浩鎏分享,有一次到倫敦大學的檔案部門,成千上萬的檔案代表著為中國福音獻身的生命。這些檔案讓人認識到,如戴德生等人在中國是著名的,但還有成千上萬的人,他們的名字從未被記錄,他們的生活被遺忘,以便基督被記住。
聖經學者發現這很有趣。早期教會的成長不是由大師計劃、運動領導者或奇妙的策略啟動的,而是由一群激進無畏的耶穌門徒啟動的。這些門徒在傳播福音時無畏無懼,他們從猶太人轉向外邦人,最終將福音傳播到希臘人。這需要一個顯著的心態轉變,教會必須放下他們的恩怨,從而看到猶太人和希臘人之間的深刻差異。
馮浩鎏稱:「我們放下自己的恩怨,就看到上帝的偉大」。
福音的力量能夠摧毀隔閡
使徒行傳11章20至21節:「內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臘人傳講主耶,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
馮浩鎏繼續指出:「這些來自塞浦路斯的信徒展現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彼此之間的信念衝突卻因基督的福音而瓦解,成為了彼此的支持。」他提到,神似乎早已為這樣的時刻做好準備,並指出每位信徒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這使我們能夠共聚於此。
他感嘆福音的改變力量能夠摧毀隔閡,讓原本可能彼此為敵的人們如今攜手合作,這是信仰所帶來的轉變,強調聖靈的運行在安提阿的信徒中顯得尤為重要。
這段時期正是基督教信仰團體的成長時刻,聖靈為信徒提供了力量,馮浩鎏認為:「在這裡,我們看到神的工作如何影響了一整個社區,所以當我們努力去理解這一切時,就能看到福音的影響力正如洪流般席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