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者去年九月出席由"洛桑运动"主办的"世界福音论坛",其中一个关注的课题是 :"复和作为神的使命"(reconciliation as the mission of God),而研讨的结果,成 文发布(www.reconciliationnetwork.com)
《复和作为神的使命》明确宣称 :"复和是上帝的主动,透过基督叫世人与神和好 (西一20),从而使破碎的世界回复至神的心意 : 人与神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人与受造 的大地之间。"教会参与在其中,就是信徒生命转化,成为与人和睦的大使。
华人教会谈及"复和",易犯的毛病就是"漠视真相"而一厢情愿的和好心态,此种不分好歹、不讲公义的"谢罪悔改、接纳和好"模式在台港之间颇为流行。在这些教会圈 子里,复和的属灵论述往往简单化与一律化 :"我有亏欠,你也有过失,彼此认罪,和好合一"。
复和不是轻率地忘却过往,认为"忘记就等同宽恕";我们需要作的,就是肯定"命名"(naming)与"记念"罪行,均为重要。那些声称"不作追究",要向前看,要宽恕体 谅的论述,根本就是逃避痛苦的廉价恩典。按著圣经真理的"复和",就是要发掘真相的历程,受害者 (或群体) 不回避痛苦的过往,分辨出谁 (或哪群人) 为加害者,探究背后 的因由,才能为有关罪行作出"命名"。
南非的"复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镜。"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于1996年成立,委员共十七人,用了两年搜集受害者的证供,为的是使加害者悔悟后,予以免责,同时对受害者 予以赔偿和复权。复和的精神,不是"忘掉过往,主动宽恕",用意不是惩罚或复仇,乃是促进族群之间的和解。正如"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杜图主教所说 :"不厘清过去的 真相,不能进入新时代,唯有这样才能建立新的社会,闭口不谈过去的罪过,不能达成真正的和解。"
《往事并不如烟》作者章诒和女士于《亚洲周刊》访问,说得好 :"即使我很苦,但这个民族的苦远比我多得多。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写,不是只由伟人写,名人写,要人写, 普通人都要写。我们的整个历史是由普通人组合起来的。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弘扬开来。我们这个社会是属于普通人的,不只是名人、要人和权贵们的。"复和始于每 位普通人的真实故事,而教会的角色,就是提供与保障受害者"发言"的空间,伸张公义。本港教会不能忘掉六四,也不助长仇恨,却本著真理寻求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复和。
《复和作为神的使命》剖析了我们若干错谬的意识形态,促使本港教会选择逃避,从而活出"残缺的福音"。二元论神学是其中之一,若干教会人士容易把一切社会问题"泛 邪灵化",宣讲的仍是以个人福祉为首要。另一则是"唯我中心论",只突显对某族群、性别、语言、文化为绝对的效忠,忘记了耶稣教导我们也要爱仇敌 (太五44)。现今,个人 主义盛行于教会之内,加上不少堂会只顾追求数目的增长,就促使教会没有忠信地履行"使人和好"的使命,或把此使命矮化为"只求个人心灵与神和好"的商品。
面对敌对的政治生态,教会也不能选择作出"沉默的中立",不敢向权势说出令人不悦的真理。在民族主义高涨之时,今年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60年,近期两岸华人与日本政 府之间,因著历史教科书篡改、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台岛主权争端等,关系异常恶劣,爆发反日示威。然而教会处身其中,应超越这些仇恨情绪;"香港教会更新运动" 与本地日本教会合作,于8月13日下午举行"和好祈祷会",为的是毋忘历史,推动复和,向世人见证"和好的福音"。
复和从来不是一条易走之路,拉丁美洲神学家C. Rene Padilla 力陈 :"公义是和平出现的必须条件 : 没有公义,便没有和好 !"华人教会要承认复和乃是廿一世纪福音与使 命内不可分割的部分,教会参与其中,便要为此付上代价,走上漫漫长路。不少历史的不公义事件,皆要经过一段年日才得予正确的历史定论。
我们要谦卑承认,面对不公义事件,人性确实有意地逃避,不肯承担,怕开罪别人。求主赐我们有勇气走出那些使我们与别人分隔的障碍,学习聆听,尊重异见,促进对话。 本于从神而来的盼望,教会能在任何处境中,不住地宣讲与活出"使人和好"的福音 !
转载自教会更新运动 每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