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达基金关注人道救援危机 叶汉浩:教会分享如何回应

施达基金关注人道救援危机 叶汉浩:教会分享如何回应
不论是粮食危机、贫富悬殊、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地缘政治冲突及经济衰退,最贫穷地区的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图:UNHCR)
美国及多个欧洲国家因政治考量缩减国际援助,直接影响乌克兰、埃塞俄比亚等超过50个国家的人道救援项目,数以百万计的弱势社群因此面临生存危机,生命岌岌可危。施达基金会13日举办祈祷分享会,总干事冯韵儿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叶汉浩博士分享,探讨国际援助危机的影响,并分享教会如何以信仰行动回应。

多重危机下的世界 援助削减掀连锁效应 施达基金会总干事冯韵儿指出,三年前俄乌战争爆发后,世界变得更不稳定。2025年,传媒以"多重危机"形容当前局势,包括粮食危机、贫富悬殊、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地缘政治冲突及经济衰退等因素同时发生,形成"骨牌式"灾难。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2023年预算为630亿美元,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救灾、人道援助、对抗爱滋病等工作,支援177个国家和29个地区的项目,其中援助最多的国家是乌克兰,其次为以色列。但美国政府削减资金下,导致价值5亿美元、足以喂饱3600万人的粮食和药物滞留仓库,无法运送至有需要的地区而面临腐烂,数百万人被迫挨饿。

冯韵儿并引述美国专栏作家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所说:"全球少数有钱人的决策,导致至少2300万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多达9500万人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更可能造成每年超过300万宗可预防的死亡。"英国广播公司(BBC)更形容此情况"犹如一场震撼整个援助界的地震"。 削减援助的迷思及雪球效应 对于美国削减国际援助,支持者提出美国对外援助花费过多,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承担超出应有份额,又指援助资金最终落入腐败政府官员身上。但冯韵儿以数据反驳这些观点,1970年联合国成员国协议将国民总收入的0.7%用于援助,但2023年仅挪威、卢森堡、瑞典、德国及丹麦达标,美国仅拨出0.24%,即人均约820港元,远低于国际标准。

美国带头削减援助后,其他国家亦跟随:荷兰减少30%、比利时削减25%、法国减37%、英国更大幅削减40%,令情况更雪上加霜。统计显示,若公共卫生资助持续不足,每小时将有103人死亡。 冯韵儿说:"这事情其实不必发生,却因现时情况,每分钟都有无辜生命离世。" 叶汉浩博士:信仰不在安逸中实践 作为施达基金会董事的叶汉浩博士会上发言,他说:"生活在安逸环境的香港人未必能完全理解战乱和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痛苦,许多人或会质疑:捐多少钱才能真正帮助他人?又能帮助多少人?"

叶博士分享,三年前俄乌战争爆发时,他正在牛津从事研究工作,内心渴望能为乌克兰难民提供帮助。他向接待他的教授寻求协助途径,却意外得知这位教授早已开放家门,收容了逃离战火的乌克兰人。

另一次,在接待伊斯兰人的剑桥教会,他听到一位伊朗女性的感人见证。这位女性为了逃避迫害辗转来到英国,她说:"宁愿死在路上,也不愿死在监狱里。"在逃亡途中,她听闻关于"一位神"的传说,便在森林中向这位"未知的神"祈祷。最终,她在剑桥附近找到了一间教会,如今深信那位神就是上帝。

叶汉浩说:"作为圣经研究学者惯以理性批判,这些人性见证令我很震撼,更坚信上帝仍在工作中。" 这些经历促使他开始关注世界另一端的人们。

以基督信仰回应苦难世界 面对复杂的世界,基督徒怎样以基督信仰来回应?叶汉浩提供四个方向: 第一,认清全球相互依存关系。他指当今地球村中,所有事件皆相互影响,如新冠疫情显示单一国家失误便冲击全球。"贫穷亦非局部问题,而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困境。基督徒不仅活在当下,更是活在上主整体创造之中。" 第二,反思贫穷的结构性根源。他指,当我们质疑国际援助资金遭削减时,更应深入思考:"为何贫穷问题持续存在?为何众多国家需要依赖外来援助?"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深陷结构性的不公义之中,而我们所有人都被迫生活在这个难以选择的体制之下。

纵观历史,权力不对等的现象始终存在。从新约时代的罗马帝国,到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掌权者腐败贪婪,资源被少数人垄断,导致财富分配严重不均,普罗大众陷入饥饿困境。 叶汉浩强调:"当我们认知到自己身处这样的世界时,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层面,都肩负著回应这些被体制压迫群众的责任。"

第三,破除教会效能迷思。信徒常因自认无力改变世界,转而只关注个人或教会事工。叶汉浩认为:"用『计算果效』衡量付出违反信仰真理,这种思维限制我们实践召命。基督徒回应世界,是因明白罪的存在,更因上主已示范爱的榜样。"

第四,以怜悯行动见证福音。他称:"能否改变世界非首要考量,上主自有计划将来创造新天新地。我们当下要做的,是本于怜悯关怀远近邻舍,这正是活出福音的核心。"

叶汉浩最后呼吁:"在价值观扭曲的时代,基督徒更应紧握信仰核心价值,以具体行动回应世界苦难。" 让看不见的世界"被看见"

冯韵儿总结施达基金会的工作时强调,其使命在于"让看不见的世界被看见"。她特别指出当前国际援助机构面临的困境:"如今援助工作者若敢于发声,往往被贴上『只是为保住饭碗』的标签。"面对这种情况,她质问:"那么谁还敢发声?正是我们一班基督徒,因为神要我们爱人如己,发声就是爱人如己的表现。"她又认为,基督徒若选择沉默,无异于在结构性的罪上有份。

冯韵儿在最后带领与会者为各方需要献上祷告。她首先为受苦的群体祈求,特别提到乌克兰百万人受影响的现金援助计划被迫中止,以及泰国收容十万缅甸难民的医疗机构面临关闭等困境。接著,她为前线救援人员祷告,恳求上主赐下足够的资源、力量与智慧,使他们能够持续服侍弱势群体;同时也为各国救援组织祈求,愿他们在有限的环境中仍能勇敢前行,彼此配搭,发挥智慧与爱心。

她又特别为各国政府与决策者代求,盼望他们在制定政策时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真正以公众福祉为优先,而非追求私利。最后,她呼吁教会与信徒勇敢为弱势群体发声,并以具体行动参与上主在受苦人群中的救赎计划。

施达基金会救援计划

乌克兰项目(2024年4月至12月):与Integra Foundation合作,项目预算为169,900美元(约134万港元)。计划为32,000人提供可供两周使用的食品,并向308人提供为期三个月的现金援助,每人每次平均援助约40港元。

缅甸项目(2025年4月至5月):与Fullmoon Family Foundation合作,项目预算为73,000美元(约57.5万港元)。计划向1,000户家庭分发可供10天使用的食品、饮用水及生活用品,每户平均援助约82港元。截至2025年4月20日,已帮助1,950户家庭,包括超过3,000名儿童。

了解施达基金会工作及捐款:连结施达基金会网站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