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危機下的世界 援助削減掀連鎖效應 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馮韻兒指出,三年前俄烏戰爭爆發後,世界變得更不穩定。2025年,傳媒以「多重危機」形容當前局勢,包括糧食危機、貧富懸殊、氣候變化、能源短缺、地緣政治衝突及經濟衰退等因素同時發生,形成「骨牌式」災難。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2023年預算為630億美元,用於發展中國家的救災、人道援助、對抗愛滋病等工作,支援177個國家和29個地區的項目,其中援助最多的國家是烏克蘭,其次為以色列。但美國政府削減資金下,導致價值5億美元、足以餵飽3600萬人的糧食和藥物滯留倉庫,無法運送至有需要的地區而面臨腐爛,數百萬人被迫捱餓。
馮韻兒並引述美國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所說:「全球少數有錢人的決策,導致至少2300萬兒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多達9500萬人無法獲得基本醫療服務,更可能造成每年超過300萬宗可預防的死亡。」英國廣播公司(BBC)更形容此情況「猶如一場震撼整個援助界的地震」。 削減援助的迷思及雪球效應 對於美國削減國際援助,支持者提出美國對外援助花費過多,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承擔超出應有份額,又指援助資金最終落入腐敗政府官員身上。但馮韻兒以數據反駁這些觀點,1970年聯合國成員國協議將國民總收入的0.7%用於援助,但2023年僅挪威、盧森堡、瑞典、德國及丹麥達標,美國僅撥出0.24%,即人均約820港元,遠低於國際標準。
美國帶頭削減援助後,其他國家亦跟隨:荷蘭減少30%、比利時削減25%、法國減37%、英國更大幅削減40%,令情況更雪上加霜。統計顯示,若公共衛生資助持續不足,每小時將有103人死亡。 馮韻兒說:「這事情其實不必發生,卻因現時情況,每分鐘都有無辜生命離世。」 葉漢浩博士:信仰不在安逸中實踐 作為施達基金會董事的葉漢浩博士會上發言,他說:「生活在安逸環境的香港人未必能完全理解戰亂和發展中國家人民的痛苦,許多人或會質疑:捐多少錢才能真正幫助他人?又能幫助多少人?」
葉博士分享,三年前俄烏戰爭爆發時,他正在牛津從事研究工作,內心渴望能為烏克蘭難民提供幫助。他向接待他的教授尋求協助途徑,卻意外得知這位教授早已開放家門,收容了逃離戰火的烏克蘭人。
另一次,在接待伊斯蘭人的劍橋教會,他聽到一位伊朗女性的感人見證。這位女性為了逃避迫害輾轉來到英國,她說:「寧願死在路上,也不願死在監獄裡。」在逃亡途中,她聽聞關於「一位神」的傳說,便在森林中向這位「未知的神」祈禱。最終,她在劍橋附近找到了一間教會,如今深信那位神就是上帝。
葉漢浩說:「作為聖經研究學者慣以理性批判,這些人性見證令我很震撼,更堅信上帝仍在工作中。」 這些經歷促使他開始關注世界另一端的人們。
以基督信仰回應苦難世界 面對複雜的世界,基督徒怎樣以基督信仰來回應?葉漢浩提供四個方向: 第一,認清全球相互依存關係。他指當今地球村中,所有事件皆相互影響,如新冠疫情顯示單一國家失誤便衝擊全球。「貧窮亦非局部問題,而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困境。基督徒不僅活在當下,更是活在上主整體創造之中。」 第二,反思貧窮的結構性根源。他指,當我們質疑國際援助資金遭削減時,更應深入思考:「為何貧窮問題持續存在?為何眾多國家需要依賴外來援助?」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國家深陷結構性的不公義之中,而我們所有人都被迫生活在這個難以選擇的體制之下。
縱觀歷史,權力不對等的現象始終存在。從新約時代的羅馬帝國,到中世紀的封建社會,掌權者腐敗貪婪,資源被少數人壟斷,導致財富分配嚴重不均,普羅大眾陷入飢餓困境。 葉漢浩強調:「當我們認知到自己身處這樣的世界時,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層面,都肩負著回應這些被體制壓迫群眾的責任。」
第三,破除教會效能迷思。信徒常因自認無力改變世界,轉而只關注個人或教會事工。葉漢浩認為:「用『計算果效』衡量付出違反信仰真理,這種思維限制我們實踐召命。基督徒回應世界,是因明白罪的存在,更因上主已示範愛的榜樣。」
第四,以憐憫行動見證福音。他稱:「能否改變世界非首要考量,上主自有計劃將來創造新天新地。我們當下要做的,是本於憐憫關懷遠近鄰舍,這正是活出福音的核心。」
葉漢浩最後呼籲:「在價值觀扭曲的時代,基督徒更應緊握信仰核心價值,以具體行動回應世界苦難。」 讓看不見的世界「被看見」
馮韻兒總結施達基金會的工作時強調,其使命在於「讓看不見的世界被看見」。她特別指出當前國際援助機構面臨的困境:「如今援助工作者若敢於發聲,往往被貼上『只是為保住飯碗』的標籤。」面對這種情況,她質問:「那麼誰還敢發聲?正是我們一班基督徒,因為神要我們愛人如己,發聲就是愛人如己的表現。」她又認為,基督徒若選擇沉默,無異於在結構性的罪上有份。
馮韻兒在最後帶領與會者為各方需要獻上禱告。她首先為受苦的群體祈求,特別提到烏克蘭百萬人受影響的現金援助計劃被迫中止,以及泰國收容十萬緬甸難民的醫療機構面臨關閉等困境。接著,她為前線救援人員禱告,懇求上主賜下足夠的資源、力量與智慧,使他們能夠持續服侍弱勢群體;同時也為各國救援組織祈求,願他們在有限的環境中仍能勇敢前行,彼此配搭,發揮智慧與愛心。
她又特別為各國政府與決策者代求,盼望他們在制定政策時以生命的尊嚴為核心,真正以公眾福祉為優先,而非追求私利。最後,她呼籲教會與信徒勇敢為弱勢群體發聲,並以具體行動參與上主在受苦人群中的救贖計劃。
施達基金會救援計劃
烏克蘭項目(2024年4月至12月):與Integra Foundation合作,項目預算為169,900美元(約134萬港元)。計劃為32,000人提供可供兩週使用的食品,並向308人提供為期三個月的現金援助,每人每次平均援助約40港元。
緬甸項目(2025年4月至5月):與Fullmoon Family Foundation合作,項目預算為73,000美元(約57.5萬港元)。計劃向1,000戶家庭分發可供10天使用的食品、飲用水及生活用品,每戶平均援助約82港元。截至2025年4月20日,已幫助1,950戶家庭,包括超過3,000名兒童。
了解施達基金會工作及捐款:連結施達基金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