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sir—直播的另一面 編輯室 2010年10月1日星期五 上午9:09 剛剛的一個星期,對於香港來說肯定是悲傷的一個星期。馬尼拉事件把整個香港也連繫起來,似乎我們一同無奈、一同悲傷、一同流淚。無奈是一個拯救行動為何可以這樣拙劣;悲傷是為何一家人開開心心去旅行,收場卻是生離死別;流淚不是因為我們認識他們,而是我們的同理心和我們同是一個大家庭,流著同一個民族的血。 雖然悲痛,但我仍然想與一眾學生DJ討論這事件,我很想看看他們從這事件看到甚麼?學到甚麼?又可以怎樣運用在通識教育之上。整個節目大家也非常沉重,每一位學生也分享自己在這事件的看法,大家覺得無奈之餘,也反思到我們要珍惜生命、要珍惜身邊的家人。他們也討論到當面對逆境時,要盡量冷靜,我們應要效法那位拯救了多一位小朋友脫離險境的機智母親。 在通識教育中,其中有一部分是要學生思考傳媒的角色與重要性,故在節目中我也有引導他們反思傳媒那天的全程直播究竟是否應該和必要。初時三位中學生DJ也認為有必要,他們的理據是我們有知情權、大眾也關心事態的發展,當幾乎一面倒認為直播是必要和好事時,我嘗試教導他們批判思考:真的有必要嗎?當直播時全香港,甚至全世界在觀看,全世界也「知情」時,又怎樣呢?我們可以做甚麼呢?除了罵和流淚,似乎甚麼也做不到。我們或傳媒有否想過,那天的直播有多少小朋友在家同步觀看呢?傳媒也不知道下一秒會有甚麼事情發生,會更暴力嗎?會更血腥嗎?我們真的不能評估這樣會對小孩子或有不開心經歷的市民造成多大的長期影響和陰影,就如槍手倒斃半身跌出車門的一刻,連在直播中一直擔任旁述的新聞報導員也未能反應,小朋友看到這血肉模糊的畫面又會如何呢?討論差不多到達尾聲時,有一位準大專生DJ也坦言,她有一位朋友原本已是比較悲觀的人,在看完那段直播後,低落的心情久久未能平復。所以,傳媒在報導時,真的要想得更全面。 這麼多的不幸事件,讓我們在傷痛中經歷了香港人的團結、讓我們看到彼此關顧,我堅信生命無常,愛卻常存。仍在黑暗的日子以及留醫的香港家人,我們每一位也支持你們,盼望藉著香港人為你們送上的溫暖,助你們盡快離開心中的黑暗。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