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于嘉豪、陈丽斯
梁永善牧师认为今天教会会众容易流失的原因之一是教会欠缺个别的关心。他说:"我很强调要对会众有个别的关顾及埋身的服侍,让他们体会到爱和被关注,这才是最重要的。"
铭恩堂推行分龄牧养模式,按著各年龄群体的需要,供应他们适切的牧养,不论是小学、中学、大学、初毕业、已婚、育有孩子的家庭等,梁牧师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的变化和灵性需要都有整体性的了解,并且会因材施教。例如他认为要多给初中的学生自由发挥创意的空间,让他们找到自己;中五、中六的青少年将在会考后的"悠长假期"是最容易失落信仰的时期,因此打稳他们信仰根基至为重要。
20岁至25岁的年青信徒则由于父母的照顾及工作与学业的转换处于既安稳又动荡的时期。25岁至35岁的信徒由于处于转换工作、感情、结婚生育、供楼等时期而变得不稳定,对他们返教会团契的安排亦有差异,如要求未有孩子的年轻夫妇把握婚后时间专心参与事奉,有孩子的夫妇则只会期望他们稳定地参加崇拜,并容许他们暂时放下事奉,专心于家庭。
梁牧师亦深明家庭的重要性,给教会里几乎所有信徒亲自教授恋爱课程和婚前辅导,不论是未拍拖的、正在拍拖的、拍拖而未想过结婚的、拍拖而想结婚的都要参加,以明白《圣经》中对婚姻的原则和基础的教导,并且给预备结婚的信徒作婚前辅导,在过程中带领他们。
『三个组长﹖!』
铭恩堂的团契还有一个颇特别的地方,就是每个小组均有三名组长,一名负责每个月一次的查经,梁牧师会给他们培训;另一名是关注组组长,仅负责关心组员有返团契和崇拜的情况,给予关心。还有一名是负责带领分组的一般组长。「一般教会团契的组长又要带领查经、又要写咭关心团友,做到『无命』,但当这样将工作细分时能让更多人参与事奉,并且让事奉的人更轻松。
"牧者在教导上很重要,而服侍者可以作关心工作。我教会的团契是一级一级,让大专的青年能参与牧养作"大哥哥"、"大姐姐",大的带领小的。而重要的事情就要交给牧者处理。"
如何确保参与牧养者的素质呢﹖梁牧师表示第一是要求作牧者的一定要参与团契,第二是教会设有『导师加油站』,梁牧师亲自与他们贴身分享培训。他更将家开放给"加油站",一次他从外地回港,傍晚6点钟甫下飞机后便马上坐计程车赶回家与团契的职员组长谈话和祷告,"他们很触动,看到牧师提著行李回到家里,还未打开行李已开放家庭和他们一起,了解他们的需要。"
在团契的领导上梁牧师亦花了一定的心思,在牧养理念的背后原来有特别的计划:"其实我早想退休退出江湖,不想继续作堂主任,但我知道这样的话会流失很多人,因为很多人因为我而返这里。所以我很深地感到要在未来几年训练我的同工。我们有四所教会需要照顾,但我由今年开始只作一个在职团契的导师,与他们一起团契。"
恩师培养牧养心
提到如何与青年人建立深刻的关系时,他提到我小时候的一位老师:"我很喜欢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因为他很疼我,每逢上他的课我总会咬紧牙根不作声,但到下一堂课时我就一定会因为说话而被罚——因为别住不作声很长时间!"用facebook等方式无疑亦是建立关系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成为青年人喜欢的牧者:"我想方法是次要,如果你很喜欢的牧者,可能他的讲道表达很弱,但那45分钟你会忍耐他。"
梁牧师年青时有一位慈父般的恩师丘牧师,至今对他的牧养仍有深远影响。
"我很尊重和欣赏他,把他当作父亲看待。在他的年代他的学术水平不算很高。当时年青学者教书教得很好,但你不能看到他们的生命;而丘牧师虽然学术上不怎么样,但他的生命令我甘心降服,乐意每一课都主动为他倒茶,即使有人说我『擦鞋』我也不予理会。"
"他不争名夺利,默默工作。每次当他责备我时他自己先流下眼泪,呜咽无法说下去。我这样硬颈的人也会在他面前跪下向他认错。有一次我跟同学玩摔角把对方弄晕了,虽然他不是训导的,此事绝对与他无关,但他把我叫了去,流著泪厉言责备。我之前一刻才与教务主任顶嘴,但走到他的跟前时我双腿就跪下去了。"
"我最深的感受是我作传道人的第一天他给我电话说:『永善,今天你第一次讲道我无法过来,但我为你祷告。』那时他在长洲,我在元朗,那年是1979年,当年没有地铁没有直通车,但周一放假那天他从长洲老远跑来见我,鼓励我,还给我买了一双鞋子。现在我的牧师袍其实就是他的,他死时师母说这些东西不要了,我就要了过来。还有他手写的讲章现在还在我那里放著。"
"我很深体会到生命的牧养,我鼓励同工,你用你的生命去感受。很感恩是我的教会弟兄姊妹对我很信任,我很肯定98%的人对我都很信任,虽然很辛苦,但我仍然会去作。"
官非后未失会众信任
这样深刻的信任感,使梁牧师即使遇上惹人疑窦的官非,在外间的指骂声、风风雨雨中,亦没有失去信众的心。去年6月他因工作太累,精神不足下在商店里取走一盒安全套而忘记付款,结果被控以一项盗窃罪。官司期间,教会每周都会向会众报告事件进展,梁牧师坦言那期间在教会的事奉相当不好受。"3月时我有一篇讲道叫『何需解释』,是讲困苦中我如何忘记所谓不开心的事,继续坚持,如何将不开心的事压下去并继续前进。因为每周教会都会报告『梁永善牧师如何如何』,当我后来知道连3至5岁幼儿崇拜上也报告时简直感到太要命。但我仍然留在那里和大家一起听,散会后照样跟大家握手。那一刻很不容易,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
最后案件以控方不提证供起诉,以自签2千元及守行为一年告结。事件发生后,铭恩堂的信徒仍公开对他表示信任与支持。
奇妙地,整个案件结束,梁牧师在教会分享事件后,他收到几个从会友寄来的电邮,向他表示自己的丈夫有婚外情,遗下自己和幼小的女儿,正处于人生低谷中,但她从梁牧师的分享中受到激励,有勇气渡过自己生命的难关。梁牧师说:"所以这不是讲台,是生命的分享,对年青人来说是生命去感染,这个很重要。特别是新一代是要找mentor、父亲,和他们一起走这段路。"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