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于嘉豪、陳麗斯
梁永善牧師認為今天教會會眾容易流失的原因之一是教會欠缺個別的關心。他說:「我很強調要對會眾有個別的關顧及埋身的服侍,讓他們體會到愛和被關注,這才是最重要的。」
銘恩堂推行分齡牧養模式,按著各年齡群體的需要,供應他們適切的牧養,不論是小學、中學、大學、初畢業、已婚、育有孩子的家庭等,梁牧師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的變化和靈性需要都有整體性的了解,並且會因材施教。例如他認為要多給初中的學生自由發揮創意的空間,讓他們找到自己;中五、中六的青少年將在會考後的「悠長假期」是最容易失落信仰的時期,因此打穩他們信仰根基至為重要。
20歲至25歲的年青信徒則由於父母的照顧及工作與學業的轉換處於既安穩又動蕩的時期。25歲至35歲的信徒由於處於轉換工作、感情、結婚生育、供樓等時期而變得不穩定,對他們返教會團契的安排亦有差異,如要求未有孩子的年輕夫婦把握婚後時間專心參與事奉,有孩子的夫婦則只會期望他們穩定地參加崇拜,並容許他們暫時放下事奉,專心於家庭。
梁牧師亦深明家庭的重要性,給教會裡幾乎所有信徒親自教授戀愛課程和婚前輔導,不論是未拍拖的、正在拍拖的、拍拖而未想過結婚的、拍拖而想結婚的都要參加,以明白《聖經》中對婚姻的原則和基礎的教導,並且給預備結婚的信徒作婚前輔導,在過程中帶領他們。
『三個組長﹖!』
銘恩堂的團契還有一個頗特別的地方,就是每個小組均有三名組長,一名負責每個月一次的查經,梁牧師會給他們培訓;另一名是關注組組長,僅負責關心組員有返團契和崇拜的情況,給予關心。還有一名是負責帶領分組的一般組長。「一般教會團契的組長又要帶領查經、又要寫咭關心團友,做到『無命』,但當這樣將工作細分時能讓更多人參與事奉,並且讓事奉的人更輕鬆。
「牧者在教導上很重要,而服侍者可以作關心工作。我教會的團契是一級一級,讓大專的青年能參與牧養作「大哥哥」、「大姐姐」,大的帶領小的。而重要的事情就要交給牧者處理。」
如何確保參與牧養者的素質呢﹖梁牧師表示第一是要求作牧者的一定要參與團契,第二是教會設有『導師加油站』,梁牧師親自與他們貼身分享培訓。他更將家開放給「加油站」,一次他從外地回港,傍晚6點鐘甫下飛機後便馬上坐計程車趕回家與團契的職員組長談話和禱告,「他們很觸動,看到牧師提著行李回到家裡,還未打開行李已開放家庭和他們一起,了解他們的需要。」
在團契的領導上梁牧師亦花了一定的心思,在牧養理念的背後原來有特別的計劃:「其實我早想退休退出江湖,不想繼續作堂主任,但我知道這樣的話會流失很多人,因為很多人因為我而返這裡。所以我很深地感到要在未來幾年訓練我的同工。我們有四所教會需要照顧,但我由今年開始只作一個在職團契的導師,與他們一起團契。」
恩師培養牧養心
提到如何與青年人建立深刻的關係時,他提到我小時候的一位老師:「我很喜歡六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因為他很疼我,每逢上他的課我總會咬緊牙根不作聲,但到下一堂課時我就一定會因為說話而被罰——因為彆住不作聲很長時間!」用facebook等方式無疑亦是建立關係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成為青年人喜歡的牧者:「我想方法是次要,如果你很喜歡的牧者,可能他的講道表達很弱,但那45分鐘你會忍耐他。」
梁牧師年青時有一位慈父般的恩師丘牧師,至今對他的牧養仍有深遠影響。
「我很尊重和欣賞他,把他當作父親看待。在他的年代他的學術水平不算很高。當時年青學者教書教得很好,但你不能看到他們的生命;而丘牧師雖然學術上不怎麼樣,但他的生命令我甘心降服,樂意每一課都主動為他倒茶,即使有人說我『擦鞋』我也不予理會。」
「他不爭名奪利,默默工作。每次當他責備我時他自己先流下眼淚,嗚咽無法說下去。我這樣硬頸的人也會在他面前跪下向他認錯。有一次我跟同學玩摔角把對方弄暈了,雖然他不是訓導的,此事絕對與他無關,但他把我叫了去,流著淚厲言責備。我之前一刻才與教務主任頂嘴,但走到他的跟前時我雙腿就跪下去了。」
「我最深的感受是我作傳道人的第一天他給我電話說:『永善,今天你第一次講道我無法過來,但我為你禱告。』那時他在長洲,我在元朗,那年是1979年,當年沒有地鐵沒有直通車,但周一放假那天他從長洲老遠跑來見我,鼓勵我,還給我買了一雙鞋子。現在我的牧師袍其實就是他的,他死時師母說這些東西不要了,我就要了過來。還有他手寫的講章現在還在我那裡放著。」
「我很深體會到生命的牧養,我鼓勵同工,你用你的生命去感受。很感恩是我的教會弟兄姊妹對我很信任,我很肯定98%的人對我都很信任,雖然很辛苦,但我仍然會去作。」
官非後未失會眾信任
這樣深刻的信任感,使梁牧師即使遇上惹人疑竇的官非,在外間的指罵聲、風風雨雨中,亦沒有失去信眾的心。去年6月他因工作太累,精神不足下在商店裡取走一盒安全套而忘記付款,結果被控以一項盜竊罪。官司期間,教會每周都會向會眾報告事件進展,梁牧師坦言那期間在教會的事奉相當不好受。「3月時我有一篇講道叫『何需解釋』,是講困苦中我如何忘記所謂不開心的事,繼續堅持,如何將不開心的事壓下去並繼續前進。因為每周教會都會報告『梁永善牧師如何如何』,當我後來知道連3至5歲幼兒崇拜上也報告時簡直感到太要命。但我仍然留在那裡和大家一起聽,散會後照樣跟大家握手。那一刻很不容易,但我知道我在做什麼。」
最後案件以控方不提證供起訴,以自簽2千元及守行為一年告結。事件發生後,銘恩堂的信徒仍公開對他表示信任與支持。
奇妙地,整個案件結束,梁牧師在教會分享事件後,他收到幾個從會友寄來的電郵,向他表示自己的丈夫有婚外情,遺下自己和幼小的女兒,正處於人生低谷中,但她從梁牧師的分享中受到激勵,有勇氣渡過自己生命的難關。梁牧師說:「所以這不是講台,是生命的分享,對年青人來說是生命去感染,這個很重要。特別是新一代是要找mentor、父親,和他們一起走這段路。」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