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博士提到,現今不少健全家庭未必比單親家庭優勝,孩子也受到父母傷害,對他們的成長影響深遠,復原需要很長的時間。父母要不斷去學習,擔當正確的角色才發揮到好父母的作用,而父親具有獨特的角色,母親替代不到的。父親可以四種獨特的能力引導孩子成長。:
父親宏觀看事物
余博士出,父親的角色誰都代替不了,即是在單親家庭,母親都不能代替父親的角色,這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大的缺乏。
父親擁有「宇宙觀」,余博士鼓勵作父親的,帶著孩子一齊睇新聞報導。孩子睇完新聞後會問父親這點解哪點解?例如金正恩為什麼射核彈不去植樹?這樣會增加孩子求知慾和處事能力,孩子會自信自豪。返到學校孩子會主動舉手答老師的提問,會說父親這樣說的。相反母親對太遠太闊的東西不感興趣,只會知道屋企樓下開了甚麼新店鋪,但父親是不會留意的。
父親善於解決問題
余博士又指,父親説複雜的語言,母親只會説簡單語言。例如,父親計劃家人去一個地方遊玩,他會會各方位考慮,評估風險及行程中的得與失。但母親不會的,喜歡去就決定去。父親是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
父親如教練發掘孩子潛能
父親善於發掘孩子潛能,會帶孩子做一些母親不會做的事情。有些稱讃是父親直接說出口對孩子才有果效,他們會銘記一生。兒童及青少年,不喜歡聽家長的訓話,但是樂於接受教練的話。余博士指自己做了近二十年兒童及青少年的培育及訓練,他們真的很聽教練和領袖的身教及言教。父親可以發揮出教練的功能。
父親訓練孩子紀律
余博士認為,父親凡角色是教導孩子約束力行使紀律權,但是香港父親最軟弱的一環,因為家庭的事被母親奪走了話事權。例如孩子問爸爸可否去做某事情,縱使父親明確堅決回答可以與否,但是孩子去問母親,母親不忍心向孩子說不而答應,結果可以被改變,孩子便知道母親的決定是可以動搖父親的。
他指出,母親在家庭裡教導孩子某些事情所發揮的角色,父親及家傭是難以取代的。母親懷胎十月,孩是母親自己身體的延續,她會將自己一些缺失、達不到的期望和寄望,放在孩子身上做成孩子的壓力。所以孩子不聽話會對丈夫抱怨。
健康的家庭服侍欠缺的家庭
余博士提醒父母,上帝要做健康的人去服侍不健康的人,例如關懷單親家庭、基層的社會、在教會有需要援助的弟兄姊妹。
他鼓勵大家,不要做有錢的窮人(帶來很大生活壓力),要做貧窮的有錢人(生活軽鬆很多),儘管謙卑去服侍家人、教會,因為上帝是我們力量的來源,祂將我們視為祂家中寶貴的一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