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城《洞察世情》探討「Labubu熱潮」背後的靈性現象

梁燕城、曹希銓、徐樹荃 玩具文化瞥見靈性的失落

梁燕城《洞察世情》探討「Labubu熱潮」背後的靈性現象
梁燕城、曹希銓、徐樹荃分析Labubu熱潮背後的靈性現象。(圖:網絡圖片)
梁燕城博士近日在節目《洞察世情》中,與嘉賓澳門城市大學博士生導師徐樹荃博士與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校長曹希銓博士一起探討當今中青年人為何迷上Labubu,並從玩具文化中觀察到人類靈性的失落,並談論其出路。

梁燕城博士:Labubu提供移情作用

Labubu的外表頑皮,色彩粉嫩,受中青年族群迷戀。梁燕城博士認為原因有三:第一,中年的一代,童年時曾想擁有卻無力購買玩具,長大後透過購買這些玩具來滿足自己未竟的心願;第二,在過去的年代並沒有絨毛公仔這類玩具,而絨毛公仔帶給人可愛善良的感覺,尤其在當今世局動盪、令人感到無法控制的紛亂中,透過購買和親近一隻公仔,能帶來一種被愛的感覺,屬於「移情」的情況。 第三,Labubu本身具有獨特設計特色:大大的耳朵代表善良,眼睛大大顯得十分有趣,而牙齒則予人頑皮感覺。男性版本的Zimomo不僅吸引女性,連明星和歌星也紛紛購買,形成一股熱潮,使得這些玩具愈來愈值錢。許多人出於「人有我有」的心態,既能夠建立人際關係,又可以追星,覺得跟上潮流。 曹希銓博士:世事動盪人心尋求安全感 曹希銓博士表示,人內心深處感到世事動盪不安,難以找到穩定的依靠,而這類玩具為人提供了一種安全感。他舉例,家中保存著一隻玩具狗,是爺爺送給孫子的禮物。無論玩具多麼殘舊,他們始終捨不得丟棄,因為背後承載著一種情感的聯繫。 從神學角度反思,人不僅對寵物,甚至對沒有生命的物件也會產生感情,涼於神所創造的萬物都是美好,即使「死物」人也能與它情感交流,就像中國古代被貶的官員,也常對山水大自然寄予情感。

徐樹荃博士:受歡迎背後為盲盒及沉迷成本效應 徐樹荃博士從經濟學和管理學角度分析,指出Labubu在市場上的成功推銷策略。

首先,Labubu營造了一種「盲盒賭場」的消費模式,有學生連續挑選多個盲盒後,終於在第20次選中自己喜歡的款式,感到非常開心,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得到朋友讚賞,有一種很威風的感覺。

徐博士分析:「這就像在賭場賭錢,輸了一百元後繼續賭二百元,再輸再賭四百元。Labubu也是如此,開了一個盒未鍾意,就會繼續開第二個,在行為經濟學中稱為『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即使消費者在開到第十個盒時找到心儀款式,仍不願停止,繼續購買,在管理學上稱為『沉迷成本的謬誤』 (Sink Cost Fantasy)。」 Labubu另一厲害之處,是將原本沒有價值的物品轉變為具有高價值。例如某些款式在拍賣中價值高達百萬,類似加密貨幣市場中無實質價值的資產被賦予價格。他進一步分析:「Labubu利用這種模式創造出一個獨特市場,許多人未必有足夠資金投資加密貨幣,轉而購買Labubu產品。原本一隻僅售29元的公仔升值至500元,形成一種奇妙的經濟效益。」

尋找內在靈性的根源

面對這個世界所產生的焦慮,令人感到瀕臨崩潰,失敗率高情感成本又沉重,人類心靈的平安何處尋?

梁燕城博士強調滿足不能靠玩偶,因為人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 他提到自己有27年在中國農村幫助貧窮的留守兒童,籌款助他們讀書,許多孩子感受到被愛感動落淚。其中一位小女孩如今已成醫學院院長,只因當年梁燕城對她說了一句「妳很重要」深受感動,改變生命的軌跡。

「人一旦接受愛,就不會忘記,並且能繼續去愛身邊的人。」梁博士說:「在可怕的世界中,滿足不能靠沉迷玩偶,而是要尋找到內在靈性的根源,與宇宙的價值、宇宙的慈愛作終極結合。這樣,生命就會找到豐富而充足的內涵。」

他又說:「無論成功失敗、順境逆境,只要有愛的人在身邊,而我們也能愛他人,就能活得快樂。」

曹希銓博士則認為Labubu是沒有生命的物件,雖能帶來某種滿足感,但人更需要「向內尋求」,生命不斷被更新。 他舉例教會中許多人因懼怕關係傷害而未進入婚姻,但要成長就必須經歷磨練,他說:「一個心靈與另一個心靈之間能建立愛的關係,總比心靈與死物之間的關係來得更好。」 是次節目內容來自梁燕城博士官方頻道8月13日播放的節目《洞察世情》。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