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基督教艺术与社会批判(三)

采访:《基督日报》记者于嘉豪、陈丽斯 对谈:伍渭文牧师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艺术家岛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承接上文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一)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二)

记者:艺术是精神层面的世界,超越现实。那回到我们信仰里我们的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在创作和艺术教育的范畴上怎样跟现实社会有一个接轨呢﹖

伍:从《过红海》那个作品就可以看到。

岛:伍牧师对这个作品非常有感动,这件《过红海》这次展览没印进画册,因为刚完成时,策展人来工作室看了后很激动,选取它参展,就装进玻璃画框,送到展览会,结果至今没有拍摄图像。创作时间是2007年夏季,这一批作品是从画旧约题材开始的。《创世记》的一系列作品还在德国巡回展览,这《过红海》是我画旧约同一个时期的作品。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基督教艺术与社会批判(三)
文艺复兴以后,好多欧洲画家都画过过红海,这图像我是非常熟悉的,那经文我是常常去读的,我画了些草图,但是觉得不好,往往是海水立起来像两堵水墙一样,海底干了,露出沙砾,摩西领著他们朝著观众的方向走过来。后来我有一种感动、一种内心很沉痛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历史,中国的近代的历史,我们中国还没有过红海,所以内心很沉重、非常沉痛的感情。这个"红海"形成了我的近代史观。国父在辛亥革命之前就是基督徒,他要引领国人"走向共和"。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就叫共和国,大陆翻译成"理想国",这个"共和"的道路是没有完成的。我们现在还是一个极权社会,极权主义当道,尽管到1980年代邓小平打开了计划经济的一个缺口,引入资本主义的经济进来,但是很快这种资本主义又强化了极权统治。

伍:资本主义成了压制我们的东西。

岛:对,双重的内压。

正因这个感动,所以画了这幅《过红海》,那个是铺天盖地的巨浪压过来,霎时把法老的追兵全部都扑到底下,它是用大幅度的泼墨和破墨完成。然后,手持神杖的摩西在这边已经上岸了,在呼召他的子民赶快走,在画面底部用很小笔触,用焦墨画的。你仔细看,这个巨浪是一个字母 “v”,victor。这个作品揭示的是现实经验,也是历史真相。是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对救赎的盼望,从而给出一个判断。因为神的启示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

伍:上面的巨浪压下来,与另一幅画"逾越节"的受害者(victim)---被杀的羔羊是一样的,耶稣是得胜者(victor) 与受害者(victim),耶稣已经被杀了,同时因他被杀,我们也可以得胜,把追赶我们的罪压下去,过红海了。

岛:伍牧师谈到基督教文化的事工如何扎根社会、扎根学生的属灵盼望,最近我在为一个愿景而祷告,内地主内艺术家准备要在瓷都景德镇建一个陶瓷教堂,完全用陶瓷来做,你听过巴塞隆那的高迪吗﹖他做的陶瓷大教堂将近快一百年了,还没有完成,还在募捐。我们在做一个中国的陶瓷教堂,让中国的陶瓷成为真正属灵的艺术。陶瓷在英语是 “china”,China就是中国,让陶瓷成为福音文化,陶瓷艺术可以载道。所以我想把过红海、最后的晚餐等都做成陶瓷壁画,到时候再捐赠给崇基。 伍:我从过红海的画作看到现实中国的苦难,就如很多农民工建造城巿,但在城市没住处,他的儿女也没有在城市念书的机会,所以整个中国底层的人民仍然活在奴役当中,中国社会已到了不能不过红海的关口。同时这画也表达一种愿望:信仰可以教赎中国,唯有信仰才能教赎中国,但救赎者或得胜者(victor)同时要成为受害者(victim)才能成就救赎,这就是圣经所讲的代赎。我觉得过红海这画作有社会性,有这样的现实指向。

岛:对,有一种现实指向,它就是一种社会批判。

伍:我觉得基督教的信仰不只藏在心里,也要活出来,这是道成肉身的信仰。对东方的哲学和神秘宗教来说,他们很最高的属灵经验,是消解自己的情格或人格:究竟是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呢?他们认为只有回归大海的水点,才能保存自己,不被蒸发。但是回归大海的水点,已不是原来的水点了,消解了自己的情格了(如果水点有情格的话)。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他们认为罪是无知、蔽障做成的陷溺,得救是觉悟(enlightenment)。但我们不是这样,我们崇拜的最高境界是《以赛亚书》六章所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圣经所说的罪,是撕裂恒久爱的关系,我们不信任上主的警告,吃了分别善恶的果子,分别善恶在希伯来文化的语境表示独立自主,所以圣经称不信的人是悖逆之子。罪是反叛,要独立于上帝;罪是对爱我们的上帝的拒绝。

我们的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从永远到永远,在创世之先,上帝不单威严可畏,穆斯林的上帝也是威严可畏;上帝也是可亲近的,因为在上帝的本体就有"他",也有"你";父、子、灵从永远到永远彼此相爱,彼此信任,有完全的情格。所以基督教要关心世界,我们对他者的悲痛有感觉,也有责任。"我在这里,请差遣我!"是找到我的安身立命,保住情格(personhood),才有他者;尊重他人,不物化他自人,利用他人,才有个人关系 (personal relationship)。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基督教艺术与社会批判(三)
岛:还有,我们信奉的新教不像天主教,他要通过教皇封圣。但我们内心有一个"圣"的标准。比如在主内殉道,像纳粹德国时代的少女苏菲,她和她的慕尼黑大学同工建立"白玫瑰"地下组织,抵抗纳粹,她挺身殉道,凛然就义,那她就是神的光明儿女,一个伟大的圣女。那时教会是沉默的。林昭,她当时是北大新闻系的一个姑娘,反右运动来的时候她就愤然而起,为打成右派的同学辩护,通过诗文来揭示专制黑暗。我的作品"挽歌"里面有很多就是纪念她,亦是强调我们基督徒要作盐作光,她的正义给历史作了见证,要用她来表达我们作为一个基督徒在黑暗世界要发出光,要迸发出生命的淋漓元气来,才能称为是一个基督徒。哪怕天崩地裂,九死而未悔,有这样社会的正义,上帝的爱才会临到。否则你天天说上帝爱我们,我爱主啊云云,却在暗夜里萎缩、怯懦,那就连作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像海德格尔那么大的哲学家就是不反省其罪责,他当过纳粹的大学校长,且为虎作伥,要师生效忠魔鬼政权。面对一个罪孽深重的世界,他到晚年只是作为一个存在论哲人提出科技非人论,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地球人的存在被连根拔起云云。他在艺术论中也看到艺术品的价值源于天地人神四重互动关系,但他的政治正义被掩盖在哲学尘垢下,僵化了。真正的基督徒必须服从上帝的真理,把真相显现出来。如经上说"地必露出其中的血,不再掩盖被杀的人。"

伍:黑格尔说世界本体(Being)在迈向自我圆满须经过自我否定的辩证过程,其中的矛盾、痛苦是不能逃避的,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马克斯把黑格尔的唯心辨证法变成为唯物历史辩证法,说明阶级斗争是必须手段,才能达至乌托邦,骨子里是泛神论,与东方神秘宗教本质上没有两样,同样不尊重个人的情格和独立价值,黑格尔催生极右的纳粹德国,而马克斯催生极左的共产苏联和中国,两者都是不尊重个人的极权。 中国大陆讲"国家"、"民族"的大道理,没有个人。但道成肉身的信仰强调个人的独立情格。崇拜最高峰就是"我在这里,请差遣我!"罪就是对上帝--爱的情格,说"不",悔改就是对上帝--爱的情格,说"是",对罪说"不"。所以基督徒的艺术、文艺、肯定人的尊严,人是按上帝形像所造的,不要很抽象地说国家民族,要细看每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国民,不可以用国家来压缩和隐蔽了具体的人。

岛:尊重每个具体的人正是新教的特质。神爱世人,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神所喜悦的,为什么我们指纹、言语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的,现代司法刑侦技术利用了这微妙的个体差异。上帝造就祂的儿女们完全不同,生命的个性就是要彰显差异,差异即上帝恩典的丰富与全能。个人和上帝的关系是垂直的信靠。

伍:当今中国大陆为了政治稳定,高举国家民族,鲜谈个人权益,更压制异见,稀释个人的独立性,"我在这里"就显得重要了;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把人物化、工具化的倾向,"请差遣我"的服务精神,也成为有力的抗衡 。基督徒的艺术、文学是肯定人的尊贵,人是按上帝的形像所造的,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格的个体,不是抽象混作一团、宏大而面目模糊的国家民族。

岛:集权专制为什么这么是通往个体自由之路的顽石、罪石(我画了诸多罪石),我觉得是因为个体灵命还没有觉悟起来,没有建造在神圣正义的磐石上。极权主义许诺给你一个地上的乌托邦,一个"小康社会","摸著石头过河",那样摸到的石头都是罪石,是无辜的骷髅。那无非是依靠谎言和暴力恐惧来"维稳"的一堆石头。那个"动物庄园"里面没有个人,完全没有人道和理性、平等和自由的个人。没有一人一票的选民,一个社会也就没有起码的伦理责任和宪政公义。 伍:这个跟基督教的三一信仰有关系。比方说穆斯林是一位一体的,所以它的上帝越来越高,跟下面的人就没有关系了;但我们的神是三一神,不需要世界都可以有"你",有爱的来往。不是三一的话,从永远到永远只得一位,没有"你"。但上帝的本体上是三位一体的,因而有爱,有团契。而国家主义就像吸纳大法,把所有的都吸进去,所有都为国家服务,不能有自己,也不能容忍他者的存在。基督信仰讲契通(communion) :"因为无论在那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十八20)三一就是爱的团契。三一论使我们尊重他者,警惕极权专制。 岛:像黑格尔,他的哲学体系的构造:绝对精神,绝对精神体现在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体现在民族精神,最后才有个人,这个金字塔压下来,没有绝对精神然后就是时代、民族精神,你的作品、你的个体生存就不成立。所以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的敌人》中批判他,包括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他们都批判了源于柏拉图的历史决定论和极权主义根源。

继续阅读: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三) 中国艺术家岛子与伍渭文牧师对谈(四)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