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基督日報》記者于嘉豪、陳麗斯 對談:伍渭文牧師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牧)、藝術家島子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承接上文 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一) 中國藝術家島子與伍渭文牧師對談(二)
記者:藝術是精神層面的世界,超越現實。那回到我們信仰裏我們的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的,在創作和藝術教育的範疇上怎樣跟現實社會有一個接軌呢﹖
伍:從《過紅海》那個作品就可以看到。
島:伍牧師對這個作品非常有感動,這件《過紅海》這次展覽沒印進畫冊,因为剛完成時,策展人來工作室看了後很激動,選取它參展,就裝進玻璃畫框,送到展覽會,結果至今沒有拍攝圖像。創作時間是2007年夏季,這一批作品是從畫舊約題材開始的。《創世記》的一系列作品還在德國巡迴展覽,這《過紅海》是我畫舊約同一個時期的作品。

伍:資本主義成了壓制我們的東西。
島:對,雙重的內壓。
正因這個感動,所以畫了這幅《過紅海》,那個是鋪天蓋地的巨浪壓過來,霎時把法老的追兵全部都撲到底下,它是用大幅度的潑墨和破墨完成。然後,手持神杖的摩西在這邊已經上岸了,在呼召他的子民趕快走,在畫面底部用很小筆觸,用焦墨畫的。你仔細看,這個巨浪是一個字母 “v”,victor。這個作品揭示的是現實經驗,也是歷史真相。是對社會的觀察、思考,對救贖的盼望,從而給出一個判斷。因為神的啟示從來都不是空穴來風。
伍:上面的巨浪壓下來,與另一幅畫「逾越節」的受害者(victim)---被殺的羔羊是一樣的,耶穌是得勝者(victor) 與受害者(victim),耶穌已經被殺了,同時因他被殺,我們也可以得勝,把追趕我們的罪壓下去,過紅海了。
島:伍牧師談到基督教文化的事工如何紮根社會、紮根學生的屬靈盼望,最近我在為一個願景而禱告,內地主內藝術家準備要在瓷都景德鎮建一個陶瓷教堂,完全用陶瓷來做,你聽過巴塞隆那的高迪嗎﹖他做的陶瓷大教堂將近快一百年了,還沒有完成,還在募捐。我們在做一個中國的陶瓷教堂,讓中國的陶瓷成為真正屬靈的藝術。陶瓷在英語是 “china”,China就是中國,讓陶瓷成為福音文化,陶瓷藝術可以載道。所以我想把過紅海、最後的晚餐等都做成陶瓷壁畫,到時候再捐贈給崇基。 伍:我從過紅海的畫作看到現實中國的苦難,就如很多農民工建造城巿,但在城市沒住處,他的兒女也沒有在城市唸書的機會,所以整個中國底層的人民仍然活在奴役當中,中國社會已到了不能不過紅海的關口。同時這畫也表達一種願望:信仰可以教贖中國,唯有信仰才能教贖中國,但救贖者或得勝者(victor)同時要成為受害者(victim)才能成就救贖,這就是聖經所講的代贖。我覺得過紅海這畫作有社會性,有這樣的現實指向。
島:對,有一種現實指向,它就是一種社會批判。
伍:我覺得基督教的信仰不只藏在心裡,也要活出來,這是道成肉身的信仰。對東方的哲學和神秘宗教來說,他們很最高的屬靈經驗,是消解自己的情格或人格:究竟是莊周夢蝴蝶,還是蝴蝶夢莊周呢?他們認為只有回歸大海的水點,才能保存自己,不被蒸發。但是回歸大海的水點,已不是原來的水點了,消解了自己的情格了(如果水點有情格的話)。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他們認為罪是無知、蔽障做成的陷溺,得救是覺悟(enlightenment)。但我們不是這樣,我們崇拜的最高境界是《以賽亞書》六章所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聖經所說的罪,是撕裂恆久愛的關係,我們不信任上主的警告,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子,分別善惡在希伯來文化的語境表示獨立自主,所以聖經稱不信的人是悖逆之子。罪是反叛,要獨立於上帝;罪是對愛我們的上帝的拒絕。
我們的上帝是三位一體的;從永遠到永遠,在創世之先,上帝不單威嚴可畏,穆斯林的上帝也是威嚴可畏;上帝也是可親近的,因為在上帝的本體就有「他」,也有「你」;父、子、靈從永遠到永遠彼此相愛,彼此信任,有完全的情格。所以基督教要關心世界,我們對他者的悲痛有感覺,也有責任。「我在這裡,請差遣我!」是找到我的安身立命,保住情格(personhood),才有他者;尊重他人,不物化他自人,利用他人,才有個人關係 (personal relationship)。

伍:黑格爾說世界本體(Being)在邁向自我圓滿須經過自我否定的辯証過程,其中的矛盾、痛苦是不能逃避的,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馬克斯把黑格爾的唯心辨証法變成為唯物歷史辯証法,說明階級鬥爭是必須手段,才能達至烏托邦,骨子裡是泛神論,與東方神秘宗教本質上沒有兩樣,同樣不尊重個人的情格和獨立價值,黑格爾催生極右的納粹德國,而馬克斯催生極左的共產蘇聯和中國,兩者都是不尊重個人的極權。 中國大陸講「國家」、「民族」的大道理,沒有個人。但道成肉身的信仰強調個人的獨立情格。崇拜最高峰就是「我在這裡,請差遣我!」罪就是對上帝--愛的情格,說「不」,悔改就是對上帝--愛的情格,說「是」,對罪說「不」。所以基督徒的藝術、文藝、肯定人的尊嚴,人是按上帝形像所造的,不要很抽象地說國家民族,要細看每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國民,不可以用國家來壓縮和隱蔽了具體的人。
島:尊重每個具體的人正是新教的特質。神愛世人,每個生命個體都是神所喜悅的,為什麼我們指紋、言語發出的聲音都不一樣的,現代司法刑偵技術利用了這微妙的個體差異。上帝造就祂的兒女們完全不同,生命的個性就是要彰顯差異,差異即上帝恩典的豐富與全能。個人和上帝的關係是垂直的信靠。
伍:當今中國大陸為了政治穩定,高舉國家民族,鮮談個人權益,更壓制異見,稀釋個人的獨立性,「我在這裡」就顯得重要了;另一方面,面對市場經濟把人物化、工具化的傾向,「請差遣我」的服務精神,也成為有力的抗衡 。基督徒的藝術、文學是肯定人的尊貴,人是按上帝的形像所造的,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格的個體,不是抽象混作一團、宏大而面目模糊的國家民族。
島:集權專制為什麼這麼是通往個體自由之路的頑石、罪石(我畫了諸多罪石),我覺得是因為個體靈命還沒有覺悟起來,沒有建造在神聖正義的磐石上。極權主義許諾給你一個地上的烏托邦,一個「小康社會」,「摸著石頭過河」,那樣摸到的石頭都是罪石,是無辜的骷髏。那無非是依靠謊言和暴力恐懼來「維穩」的一堆石頭。那個「動物莊園」裡面沒有個人,完全沒有人道和理性、平等和自由的個人。沒有一人一票的選民,一個社會也就沒有起碼的倫理責任和憲政公義。 伍:這個跟基督教的三一信仰有關係。比方說穆斯林是一位一體的,所以它的上帝越來越高,跟下面的人就沒有關係了;但我們的神是三一神,不需要世界都可以有「你」,有愛的來往。不是三一的話,從永遠到永遠只得一位,沒有「你」。但上帝的本體上是三位一體的,因而有愛,有團契。而國家主義就像吸納大法,把所有的都吸進去,所有都為國家服務,不能有自己,也不能容忍他者的存在。基督信仰講契通(communion) :「因為無論在那里,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里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20)三一就是愛的團契。三一論使我們尊重他者,警惕極權專制。 島:像黑格爾,他的哲學體系的構造:絕對精神,絕對精神體現在時代精神,時代精神體現在民族精神,最後才有個人,這個金字塔壓下來,沒有絕對精神然後就是時代、民族精神,你的作品、你的個體生存就不成立。所以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在《開放社會的敵人》中批判他,包括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他们都批判了源於柏拉圖的歷史決定論和極權主義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