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1日 巴勒斯坦难民

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瓦解,而原属土耳其的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地区则交由英国统治。期间,除了巴勒斯坦外,其他都纷纷独立,因为英国要按照1917年的决定,支援在巴勒斯坦地建立一个犹太国。这当然令到巴勒斯坦人不满,因为不能像其他地区般独立,而且由于二战期间的大屠杀,犹太移民在1922-1947年间大量涌入,令巴勒斯坦犹太人口激增;这开始了双方的冲突。联合国在1947年11月29日通过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将巴勒斯坦分为两个国家。以色列占55%,巴勒斯坦占45%。以色列接受,但阿拉伯各国不接受。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立国,在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对她发动攻击。引发了几次的中东战争。连年战争的后果:约三万以色列人,和十多万阿拉伯人在战争中伤亡。1967年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78%领土,数次战争期间,大量阿拉伯人逃离新成立的以色列国,居住在联合国难民接济工程处建立的难民营和周边的地带,称为巴勒斯坦难民。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债台高筑,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以色列则全民皆兵,打乱了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巴勒斯坦难民是全世界最大的难民群,数目多达五百万人,分散在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埃及和加萨走廊。那些住在约旦河西岸的难民,主要集中在加沙地带,为期已达五十多年,难民经过二三代生育,人口已高达六百万,过著穷困生活,也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事实上,他们的难民身份,令他们异常地困难,例如在黎巴嫩,四十万的难民,他们不能有财产,没有健保,不可以随便离开难民营。最近才批准难民可以工作,但又不能从事个体经营的职业,如法律、医疗等。这一切都令难民要求返回家乡,及要求补偿,但以色列国不肯接受,因为这会令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人口的优势尽失。 默想: 一天三次--哀声悲叹 hamah (一) 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声悲叹.他也必听我的声音。〈诗55:17〉 我不是感性的人,生性如此,我的挣扎是在头脑里发生的;那就是说,当我流泪大声哭泣时,事情肯定已很糟了。你也许像我,也许不像我。你也许像大卫,一天三次在神面前大声哭泣,你的感情也许比较容易流露出来。祷告能容纳这一切,最要紧的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多强烈的问题。这是存在hamah这字背后的概念,它在圣经出现三十四次,表示最强烈的感情,结果情绪爆发出来。当生活使我们招架不住,我们剩下的力量,只能发出的痛苦声音就是这种祷告。 不用担心,神是最杰出的翻译员,祂了解每人发出的呼喊,即使那只是天然的感情而已。 我们可能曾感受过类似的痛不欲生,这时的祷告,让我们谦卑地跪下来,因这些都是有关倚靠与信靠的功课。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