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與「異端」問題再次搬上學術桌面

上周六「從歷史、神學及護教角度看華人教會正統信仰」研討會

「正統」與「異端」問題再次搬上學術桌面
來自美國富勒神學院的教授Howard Loewen專程來港參加此研討會。
「正統」與「異端」問題再次搬上學術桌面
海外媒體及本地教牧積極回應講題。
「正統」與「異端」問題再次搬上學術桌面
上午研討會主辦者及嘉賓講員合照,左起Howard Loewen教授、余潔麟弟兄、周永健院長、楊慶球教授及陳啟宗弟兄。(圖:基督新報/陳麗斯)
上週六(1月27日),來自美國富勒神學院、台灣及本地神學院的神學學者及事奉同工圍繞教會的「正統」和「異端」進行了三場甚有意義的討論。早上9時許中國神學研究院會場內來自各國的教內同工及神學院學者己急不及待地熱烈交流。聚會更吸引了國內省級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員到來,美國著名基督教媒體Christianity Today記者也聞風而至,可謂各路人物雲集。

這場名為「從歷史、神學及護教角度看華人教會正統信仰」的聚會共分三場。早上的兩場學術研討及下午的公開講座裡,中國神學研究院楊慶球教授、富勒神學院Veli-Matti Karkkainen教授以及Faith evangelical Lutheran Seminary的同工Gretchen Passantino分別歷史、神學及護教學三方面思考正統及異端。

從教會歷史看華人教會的正統

楊慶球教授發表的「從教會歷史看華人教會的正統」中,快速回顧基督教從開始至現代如何審視正統與異端。教會教訓基礎是藉使徒手所記述的耶穌基督,自此聖經成了基督教信仰的規範,「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等亦成了教會信仰的尺度。此外環顧歷史,「信仰」和「建制」一直是教會分辨正統或異端的兩個層次,如以此審視中國教會,亦不難發現「東方閃電」、「重生派」等被劃為異端的根據。

他表示信仰須符合傳統和人文,並受社會監察,又強調神的啟示須由理性檢證。然而信義宗神學院一位神學生不以為然,他表示信仰是mystery,質疑是否受人的理性規範,又能否用信條刻劃界限。

來自台灣福音書房的余潔麟弟兄回應時指出,真理本身有兩面性、吊詭的本質,在漸趨多元的環境下,教會必須正視彼此間差異,不能自我封閉,自視為權威。他又強調立場不同的教會間對話的重要,「對話是指信徒與信徒之間,與及正統與正統之間,不單對講,也要對聽。講而不聽對方的說話無助於交通,只有耐心、深度、不偏倚,並全面的聆聽,才是有效溝通。

從神學角度看華人教會的正統

然後富勒神學院Veli-Matti帶大家看「正統和異端:兼顧全貌與個案的神學反省」,他意圖以「協調神學」為「正統」定義劃界,就是在合理的範圍內容許差異或不同意見的存在,另外「以中心為準則」的做法能通過劃出有彈性的信仰中心的界限,將不同的觀點與中心聯結,尊重不同形式的信仰表達。

他又提出理解異端的「三個層面」。嚴格來說,只有第一種「基督教異端」偏離信仰核心、敗壞信仰信條又堅持錯誤的觀點的,才是真正的異端。而第二種「宗派或基於傳統的異端」則指不同宗派或不同基督宗教傳統與正統存差異的派別。第三種為「文化異端/生活枝節異端」,它指一些在非神學或教義的範圍下,在諸如生活方式和文化等問題不被認受的宗派。

他注意到福音派及基要派人士竭力保守正統的情況,擔心容易導致教義上的「獵殺女巫」的現象,令教會分裂越演越裂,提出應有「寬容的靈」和「和平的靈」向異己者相待,並且以行動見證正統信仰的生活。

水流職事站的Chris Wilde回應時表示,福音派傳統對協調神學的認識仍很狹窄,認為他們需持更開放態度接受神的工作,並表示這是基督徒中間的恢復。

研討會舉行直至下午1時許,並於下午4時半再假浸會大學講室舉行「從護教角度看華人教會正統信仰」公開講座。「從歷史、神學及護教角度看華人教會正統信仰」由美國富勒神學院、香港真理書房及台灣福音書房合辦。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